农村单干、家庭农庄、股份制合作社、集体生产队
讨论这个问题,必然要先讨论原来的集体生产队。生产队模式在当时还是比较能促进生产进步的。
我是71年生的,长大了以后也几乎没参加过集体劳动,但是能看到父辈们和爷辈们劳动的,可能那时候明显农村社会产值不是太高,国家也需要从农业上拿一些回去,所以就有农业税等各项税收,有的地方叫摊派吧。我的感觉是那时候民风纯朴,一心为国,自己穷点都要为集体、为国庆贡献。
集体时候吃不饱的多,挣的工分折算下来也不多,有的一年下来还得欠集体的。从当时的情况看,我认为是为了能领导农民逐步吃上饭,吃好饭,就是目标吧。当然到了有了我以后,社会上就有了“不安分”的人了,想办法把地分出来,自己干有奔头,事实也是这样的,大概78年以后,就逐步开始单干了。
单干开始几年真不错,我记着我姑姑家头一年分地,一亩土豆产下2000多斤,姑夫都高兴得不得了,集体从来没有那么多产量,估计是在地里头精耕细作的原因吧。
随着农村单干,到经济改革,农民也能出去打工了,出去的人挣工资,虽然干得累一些,但农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钱,感觉比种地值,或者是家里有地,外面再打工挣钱,工业农业两不误,两份收入,也不错。再后来随着化肥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业产量是越来越高,机械化水平也更高了,也就不用那么多人力来进行耕作了,更是放开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农民更多了,有的已经成了职业打工者了。种植收割时候回来一下,有时一对比,回去太误事,少挣不少钱,就雇人去收割。
这样一来呀,这里只有老人的,又不想出钱雇人,靠自己的劳动往回收割、播种,就有点受不了了,关键是自家地不多,产不下多少,卖了钱跟打工比差了老远。这就是为啥现在有好些人种地不行,不种也不行,两难当中。租出去吧,更收入少了,舍不得。
可是从现时的情况看,包地户租下地,自主经营,干得也是不错,虽然有挣的有赔的,但大都是怪怨自己不懂种植,不懂选择品种等,从不怪怨政策不好。说明现在的合作经济还是大面上符合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