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秋冬种技术汇总(冬季小麦种植技术)
冬小麦播种即将由北向南展开。据气象部门预测,全国秋冬季气温总体偏高,华西秋雨南多北少,不利于麦播和出苗;入冬可能出来极端低温,对小麦安全越冬不利。为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抓好田间管理,夯实小麦丰产基础,现提出2016/2017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重点推广6项播种关键技术、8项高产主推技术、3项防灾减灾技术,供各个地方参考。
一、播种关键技术
(一)精细整地
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说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旋耕后做好耙地镇压,以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同比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沒有耙压,播种后也沒有镇压,引起耕层土壤暄松,失墒快,关系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而,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至关重要环节。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到了耕层深厚,地表和耕层无土坷垃,土壤松紧适度,地面平整状况好,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保水、保肥能力强,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苗全、苗壮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总的原则是以隔年耕翻或深松为基础,旋耕、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做业相结合,良好熟练掌握宜耕、宜耙做业时机,缩短耕作花费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障做业质量。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是抗旱保墒的至关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松散土壤;下降土壤容重,添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连续多年种麦前只旋耕的麦田,在旋耕的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关系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应旋耕2-3年,耕翻或深松一年,破除犁底层。
二是少耕免耕。以传统铧式犁耕翻,虽具有掩埋秸秆和有机肥料、调节杂草和减轻病虫害等优点,但每年重复工序复杂,耗费能源较大,在干旱年份还可以因土壤失墒较严重而关系小麦产量。因为深耕效果可以维持多年,可以不必年年深耕。因而,对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可以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使用“少免耕”,包含旋耕或浅耕等。
三是耙耢镇压。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缩短蒸发,抗旱保墒;在深耕或旋耕后基本都应按照墒情立刻耙地。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假如不先耙耢镇压在播种,会影响到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关系小麦分蘖的发生,引起穗数不足;还可以引起播种后很迅速失墒,关系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引起冬季黄苗死苗。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度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立刻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大多数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因而,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小麦播种后应当立刻镇压。
(二)采用良种
应按照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状况等,采用最适宜的良种,与此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
一是按照气候条件选种。按照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条件采用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种。近几年黄淮冬麦区有的地方半冬性品种种植的区域偏北,黄淮南部和江淮地区采用了春性较强的品种,出来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按照生产水平采用良种。在旱薄地应采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在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采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
三是按照不相同耕作制度采用良种。麦棉套种,不但要求小麦品种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减少麦、棉共生期,与此同时要求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特点,以充分借助于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四是按照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采用良种。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采用适度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五是按照当地病虫害种类选种。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采用抗(耐)锈病的品种,南方多雨、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采用耐湿、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
六是籽粒品质和商品性好。包含营养品质好,生产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的要求,籽粒饱满、容重高、销销售价格格高。
七是采用良种要经过试验示范。要按照生产条件的变化和产量的提高,跟换新品种;避免不经过试验就广泛引种调种及频繁跟换良种;在种植当地关键推广良种的与此同时,要注意积极引进新品种做好试验、示范,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以便确定“接班”品种,维持生产用种的高质量。
(三)药剂拌种
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与此同时调节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按照各个地方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程度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合理选药剂,做好药剂拌种。严格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度添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四)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同比含水量70%-75%。在适宜墒情的情况下播种,能保障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立刻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因而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
(五)适期播种
实践表明,冬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联系紧密,大多数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培育冬前壮苗,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大多数要保障冬前有效果积温达550-650℃。大多数北部冬麦区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北部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南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0月中旬至10月25日,西南冬麦区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具体确定冬小麦播种适期时,还是要考虑麦田的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状况等。
(六)适量播种
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一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联系的至关重要环节。熟练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关键指分蘖力、分蘖成穗率和适宜亩穗数;二是播种早晚,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播期较早;三是地力水平,土壤肥力较高的情况下,一般苗宜稀,播种量宜少些。大多数北部冬麦区适时播种的麦田亩一般苗调节在20万-25万,黄淮冬麦区北片15万-20万,黄淮南片15万-18万。播期晚于本地区适宜播期以后,小麦单株分蘖会缩短,要适度添加播种量,大多数每推迟1天播种,一般苗添加1万上下,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二、高产主推技术
(一)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旱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含耕作整地,深松、耕翻,深松或深翻后旋耕,耕后耙地镇压,要求土壤上松下实,耕层和地表沒有坷垃;前茬秸秆还田要粉碎2遍,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重视浇水造墒,假如墒情适宜要镇压塌实土壤;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做到适期、适墒、适量播种,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保障播种质量,强化播后镇压。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含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及湖北襄樊市等地旱茬麦田。
南方稻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含水稻收获前7-10天排放田中积水;收获后适墒播种,避免烂耕、烂种;挖好三沟,排水降渍;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适期适量播种,推广稻茬小麦免耕机条播技术,提高播种质量。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包含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稻茬麦田。
(二)半精播高产栽培
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土壤地力、肥水较好的麦田,采用适度一般苗(大多数每亩13万-20万),那么就会构建合理群体,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能力,促进个体发育,使穗足、穗大、粒重,秆壮抗倒,实现高产、稳产、低耗的技术体系。各个地方可按照当地生态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基础,确定适宜于本地半精播的一般苗数量,防止大播量。该技术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含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大部及山西、陕西、新疆有水浇条件的高产麦田。
(三)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的一项肥料运筹技术。关键是对不相同土壤肥力水平的麦田,按照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相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关键是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于全国各麦区。按照生产经验,不相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产量水平在每亩200-300公斤的低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6-10公斤,磷(P2O5)3-5公斤,钾(K2O)2-4公斤;产量水平在每亩300-400公斤的中产田,亩施用纯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钾(K2O)4-6公斤;产量水平在每亩400-500公斤的高产田,亩施用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产量水平在每亩500-600公斤的超高产田,亩施用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
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适宜于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是促进小麦生长中期小花发育、提高每穗粒数,延缓小麦生长后期衰老、添加粒重,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籽粒品质的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将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一次性底施氮肥改为底肥与追肥相结合,中产田底氮肥占总施肥量的60%,起身期追施40%;高产田底氮肥占总施肥量的50%,拔节期追施50%。关键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于北纬35-38°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含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新疆等地有水浇条件和肥力较好的强筋小麦、中筋小麦田。
(四)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底墒水调整土壤水,缩短灌溉次数,提高产量和水分借助于率的栽培技术,在年降水量500-700mm(毫米)的地区,借助于本技术在小麦生育期浇1-2水亩产可到了400-500公斤。技术要点:一是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将灌溉水变为土壤水。二是采用株型比较紧凑、穗容量高、早熟、耐旱、多花、中粒型品种。三是适宜于适度晚播的麦田,越冬苗龄主茎3-5叶,既缩短冬前耗水,又为上茬夏玉米充分成熟供给了时间。四是小麦玉米两茬的磷肥集中施给小麦,适度添加基肥中的氮素用量。五是适度添加一般苗,缩小行距至15厘米,确保播种质量。六是春灌一水为拔节至孕穗期,春灌两水最佳组合为拔节水、开花水。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关键包含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中北部等水资源同比缺乏的麦田。
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是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松打破犁底层,添加土壤蓄水,促进根系下扎借助于深层水;旋耕破碎坷垃,并且把秸秆打入表土提高保墒能力;镇压踏实耕层缩短水分蒸发,培育壮苗等的一整套栽培技术。技术要点:一是秸秆还田,用秸秆还田机粉碎两遍。二是造墒。小麦适宜出苗的耕层同比含水量为70%-75%,低于这一值应浇水造墒,每亩40立方。三是每隔2-3年用震动式深松机深松一次,深度30厘米。四是用旋耕机旋耕2遍,深度15厘米。五是旋耕后耙压或镇压,以破碎坷垃,踏实耕层,保墒抗旱。六是用带镇压轮的播种机播种,无镇压轮或镇压质量不好的麦田,要播后镇压,保障出苗,提高抗旱能力。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包含河北、山东、河南、苏北、皖北、山西、陕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