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牧业 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记者 于文静)七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万亩油菜花泛着金黄,青翠的小麦延伸到天边。近日,记者深入祖国东北边陲的海拉尔农垦,探究“大粮仓”发展现代农牧业,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思路。
可持续大农业确保粮食安全
在特泥河农场,刚出锅的馒头麦香四溢、口感筋道,奥秘在于面粉来自用有机肥种植的优质小麦。
记者在农场的有机肥厂了解到,以牛粪为原料,采取生物菌培育合成技术,经过发酵、翻拌,杀菌、杀虫、除臭,该厂每年可生产有机肥1万吨,用于种植小麦和改良土壤等。
发展有机肥生产是海拉尔农垦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缩影。面对人增地减水缺的现状,“如何种地”是粮食产区面临的大问题。在海拉尔农垦,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节水灌溉、农机耕种和植保等措施,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2013年,垦区粮油总产18亿斤,人均生产粮油15万斤,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机械化率达99%,种植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
“呼伦贝尔市87%是森林、草原、湿地,工业污染少,亩均化肥用量低,有生产绿色食品的极佳环境。”海拉尔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胡家才说,优质小麦、优质双低油菜籽等八个农畜产品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
除了“如何种地”,“谁来种地”也是挑战。特泥河农场场长张绍勋说,机械耕种可大大减少人工,目前农场人均管理300亩地,今后还有提升空间。同时,机械种田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也在吸引年轻人回归,成为后备力量。
现代化养殖方式提升质量安全
在上库力农场现代化挤奶厅,记者看到,30头牛可以同时挤奶,3名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为奶牛乳头消毒,套上吸奶器,取样留样。
“机器上装有识别系统,哪头牛得了乳腺炎、打过抗生素,能自动识别并禁挤,每头牛挤的奶都是可追溯的。”农场0309奶站站长唐立军说:“这种方式更省人工,通过订单生产,每斤牛奶价格比散奶高5毛钱,有利于奶农增收。吸奶器频率和小牛吸奶频率一样,奶牛更舒服。”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持续增加,对质量安全提出新要求。海拉尔农垦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新建两座高标准现代化奶牛场;推广三河牛改良;大鹅、肉鸡养殖快速发展。2013年,垦区牛奶总产35万吨,肉类总产1.67万吨。
此外,海拉尔农垦还着力加强生态和民生建设。推进优质牧草种植,缓解天然草原严重超载的压力。推动奶牛进场饲养、养殖生产区和职工生活区分离,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发挥“国家队”作用增强农业战略产业掌控力
海拉尔农垦是近年来我国农垦快速发展的缩影。当前,农垦用占全国4.5%的耕地面积,生产出超过全国7%的商品粮,粮食亩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20多公斤;打造了国内覆盖面最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垦经济连续10年实现12%以上的增长,3大垦区集团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在 农业“走出去”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非典’、汶川地震等应急时刻,农垦第一时间完成国家指令,发挥了抓得住、调得动、能应急的‘国家队’作用。”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说。
记者在特泥河、三河、拉布大林、谢尔塔拉、上库力等农场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垦区发展还存在生产经营管理相对粗放,防灾减灾能力不强,与地方关系有待理顺,农垦办社会的职能有待剥离,开拓市场能力有待增强等瓶颈。
王守聪指出,农垦要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未来5至10年,要着力提升农垦“大粮仓”,打造“国际大粮商”,发挥农垦国有经济的引领作用,增强国家对农业战略产业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