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间唤乡愁
三五好友在微信里嚷嚷着,有日子没聚了,要不咱们几个人去山里走一趟吧!改一改已格式化的饭店相聚模式。还别说,耳目一新的提议真是说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大家一拍即合,很是响应。
早早安排好手头上的工作和家庭事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早晨,我们径直奔往东部山区——那个与永定河官厅山峡和拒马河峡谷并称“京都三大峡谷”之一的“白河峡谷”。
(一)
初夏的时节,早晨还是凉爽怡人的,相比喧闹的城市来说,更是显得清新扑面。眼见着车子渐渐将熟悉的城市甩在身后,迎面而来的是时而笔直、时而弯曲的乡间公路,一股兴奋的冲动顺着柔和的晨风,不经意地迸发出来,呐喊声,说笑声,溢满了一车,飘洒了一路。
车子快要盘山的时候,忽然发现有几个骑行的人,一字排开,正努力地蜿蜒折行。我们摇下车窗,不时挥手和他们打着招呼,目光里充满了对这些勇于挑战自我者的深深敬意。瞧,一身的专业运动服装,清一色的运动自行车,着实让人羡慕与赞叹。不仅羡慕他们的装扮,更是赞叹他们的毅力。
其实,不管是自行车骑行,还是驱车旅游,都是一种生活,一种拥抱自然的方式。只不过,你喜欢或选择的不同罢了。就如同,有的人喜欢开车,有的人喜欢骑行,还有的人喜欢步行一样。
说到出行的方式,现在与过去可是截然不同了。就拿改革开放之前来说,近路一般都用腿,稍远的骑车,再远的就是公交了,出行工具的选择更囿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说直白一点,想骑车吧?家里可能只有一辆,不够用啊!想坐车呢,又没有那份闲钱。至于说开汽车,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有谁敢想拥有一辆小轿车啊!当经济发展了,拥有了可以享用各种交通工具的条件,事态似乎又逆转回来了——流行起了绿色出行方式。
现如今,许多人宁可让家里的四个轱辘冷落着,开始钟情于步行和骑车了,美其名曰:健康绿色出行。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贫穷时期的生活方式可都是健康绿色的。不过,转念一想,此健康绿色非彼健康绿色,看起来一样,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一个是客观,一个是主观。哪能一样呢?幼年上学的时候,看着别的同学有一辆二八自行车,而自己每天“一二一”徒步走,真是充满了羡慕,埋藏着梦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啊?要知道,那时家里唯一的自行车都是父亲“霸占”着——他天天骑着到几十里地外去上班。我上学的几里路与父亲到工地的几十里路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人类苦苦追求的一生里,追求幸福的心从没有改变过。幸福究竟诠释了怎样的感觉,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令人深思。
(二)
暂别了几个骑行的人,伴随着弯弯曲折的山路,我们已经转到了处于群山之巅的白河堡水库。
这个号称北京海拔最高的水库,有着“燕山天池”的美誉,不由得让我马上想起了长白山天池,远远看去,群山环抱的水库,的确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碧蓝碧蓝的水面,清新透彻的空气,一丝丝云雾不时缭绕于山间,让你仿佛觉得进入到了世外仙境一般。
正当我们一行人忘情山水的时候,忽然有人喊了一嗓子:瞧,有人正顺着山谷往这里爬呢!大伙定睛一看,果不其然,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几名驴友距离我们这里是越来越近了。不一会儿,他们就汗流浃背地来到了水库边。同行的好友问:从山谷下爬到这里得多久?当听到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时候,我们都目瞪口呆,惊叹他们连续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竟然还能这么气定神闲,不由得连连伸出大拇指表示佩服。没想到,他们却坦然一笑:这有啥,我们早都习惯了!就这点山路,只当是练练腿啦!啊,只当是练练腿,原来这些人都是资深驴友。要不然,怎不见他们气喘吁吁,却依然这么谈笑风生、精神抖擞呢?
说到爬山,我可不陌生,只不过自己外出求学、工作这二十多年来,几乎很少爬山了。严格地说,以前我那时候的爬山应该叫“背山”才对。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就在我中考结束的那个夏天,许多小伙伴儿为了开阔眼界,结伴出行。我和几位要好的同学肆意放松了几天之后,却不得不盘算着今后外出求学的费用从哪来。虽说我是上的师范学校,很多花费由国家承担着,可生活上的开销总是自己要掏的。家里面,靠几亩地和父亲外出干活,是远远不能满足哥哥和我花销的,更要紧的是,那年正赶上建筑行业不景气,父亲也“失业”在家了。
总不能爷仨儿大眼瞪小眼等着天上掉馅饼吧!最后,大家商量的结果就是一起去“背山”。
我们家北面就是燕山山脉的余脉,曾经入选“十大非著名山峰”的海坨山就在附近,深山里有很多的山杏,夏天也正是熟了的时候,完全可以去摘一些回来卖杏核。要说这活计,最近这些年早就没人干了。起早贪黑一整天,走上一天的路,背回来的山杏,根本弄不了多少杏核,更别提卖多少钱了!可是,那时候的光景啊,家里真的是穷啊!没办法,即便明知道这“蚂蚱”没多少肉,可毕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辛苦一点总能多少换回来一些钱,要不然总不能在家里等着吧!就这样,父亲、哥哥和我在那个夏天,顶着烈烈炎日,在山里穿梭,一天到晚走着几十里的山路,就是为了背回来的那点山杏。可以说,那个夏天,几乎把家乡附近的山爬遍了,就连哪条沟、哪道梁,都记得清清楚楚。
“背山”是贫穷时期的被逼无奈。
如今不同了,这里的人们早已不用去“背山”了。来这里的大都是城里人,他们每逢休息日都会来登山游玩,显得潇潇洒洒。
(三)
顺着奔腾不息的河水,我们离开了“燕山天池”,转眼就到了一个被称为干沟的地方。我们很是纳闷,眼前这里不是有一个小型的人工水坝吗?怎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水坝就在一个三方沟谷交汇的地方。
绿油油青山映衬着清凉凉的水,茂盛的树林在岸边矗立,青青小草犹如柔软的地毯布满四周,真是美不胜收。引人注目的是,路边有一个卖特色产品的小摊位,用遮阳伞撑起了一个棚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带着疑问,更带着新奇,我们一边欣赏着葫芦、根雕、手串、拐杖等充满山野气息的小物品,一边期待着能够释解心中的疑惑。悠闲自在的老大爷,看着我们走过来,慢条斯理地从摇椅上站了起来,瞬间就打开了话匣子:说起干沟,其实指的是西边这条狭长沟谷,由于常年少水而得名,至于这里的水坝,以前是没有的,是从上边白河堡水库放下来的水,一路流下来形成的。现如今,为了发展旅游,特意修了一个小水坝,吸引了不少的游人在这里驻足赏玩,而且这也是百里山水画廊的起始地,也就是说,从这里就开始画廊之旅了。听着这位老人家娓娓道来的娴熟介绍,如果不是他一身农民的装扮,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导游啊!从他老人家眉飞色舞的神情中不难看出,他的生活是美好的,惬意的。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他的幸福生活指数绝对是“爆表”的。
或许是受到老大爷影响,我们车行的速度较之先前也着实慢了不少,不再追求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而是尽情地享受着树荫斑驳的秀美风光,透过光怪陆离的缕缕光线,一股股慢生活的意味悄然升腾起来:时而停下车来,望一望不远处的山景;时而来到小河边,肆意地嬉戏一番;时而坐在路边每隔不远处就随处可见的小亭子、小椅子,自在地闲扯一会儿……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辆放着欢快高音歌曲,间或夹杂着“蹦、蹦、蹦”的声音的农用车,从我们身边突然擦肩而过,后面随之而来扬起了一股尘土的气息。看着渐渐远去的农用车,这种难得再见的画面,久而未闻的声音,潇洒得简直让人只有惊叹的份儿了。与之前那个悠闲自在卖土特产品的老人家相比,这样的场景似乎有些张扬,有些炫示,但不难看出,在高昂的音乐声中,透出的依然是那种乡间别样的满满幸福。
一路山行,一路风光。一路上,飘在心头的是那一朵朵挥之不去的云和那道道山峦、婆娑树影……裹着草木味的诗情画意,不仅让人难以忘记,还唤醒了我那尘封的记忆……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