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陇南西和乞巧文化大放光彩 秦人遗风走向世界

陇南西和乞巧文化大放光彩 秦人遗风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09-28 23:37分类:农村文化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到七月初七晚,在西汉上游的西和县、礼县一带,姑娘们身着节日的礼服,聚集在一起,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一时间,歌声、舞蹈和鲜花布满山涧、集市和农家小院,参与群众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了任何一个节日。

  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西和乞巧女儿节!

  一路颠簸,一路艰辛。就在“魅力陇南西和乞巧”第八届陇南乞巧节召开之际,本报记者抵达西和,感受这里的乞巧文化。

  首次走进西和县城,只见不大的县城里,卖特色小吃的不少,厚实的西和锅盔、可口香脆的麻烧饼很好吃。仔细观察,西和锅盔足有6厘米厚,如同锅盖一样又圆又大,表面黄橙橙,还有许多花纹……就在记者品尝这里特色小吃的时候,只见一位又一位梳着长辫子,化着淡妆,身穿红色表演服的姑娘们哼着小曲陆续地从街面走过。跟随这些姑娘们的脚步,记者来到了这里的一个名叫晚霞湖的地方,只能说在这里载歌起舞的姑娘们更多。一位这里的居民告诉记者,这样的民间文化传统已传承了2000多年。每至农历七月初,晚霞湖又成为千百乞巧姑娘歌舞和比试青春风采的露天大舞台,适逢此时,游人们能有幸观赏到我国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文化艺术活动。

  记者了解到,2013年8月7日,以“西和乞巧民俗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国内众多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商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大计,使西和乞巧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乞巧文化,孕育于陇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陇南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孕育和发展秦文化的摇篮。众多民俗专家考证后一致认为,乞巧文化及逐渐演变形成的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并随着秦帝国的不断强盛,逐步在全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区内盛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乞巧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乞巧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因其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为了让一大批以乞巧文化艺术为代表的古老民俗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西和县委、县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全县成功挖掘整理以乞巧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说春、陇南影子腔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围绕推介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了以“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等有机结合的仇池山、岷郡山、凤凰山、法镜寺等旅游景点。

  随着乞巧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西和乞巧声名斐然,独具魅力的厚重文化和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让乞巧女儿节由曾经的乡村文化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我市200多万农民享受新农合 质检总局曝光六大假农资案 查处农资案394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