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4月9日下午,丰都庙会街头巡游活动上,5辆花车变身移动舞台,集中向游客展演了众多传统民俗文化故事,吸引了10多万人观看。通讯员陈勇摄
如何弘扬丰都民俗文化“扬善、惩恶、公正、和美”的时代价值,服务丰都的发展?4月7日至8日,由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多学科视野下的丰都民俗文化研讨会”在丰都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湖北、香港等地的文史专家与本土学者一道,围绕如何破解丰都文化发展之困建言献策。
“丰都庙会”萌生于唐宋时期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在“丰都庙会”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都庙会即将举办的背景下召开的。
与会专家和学者以“丰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对丰都民俗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认为,丰都民俗文化是一种民间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了规范道德、维系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其“扬善、惩恶、公正、和美”的时代价值,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世松认为,“丰都庙会,萌生于唐宋,形成于明中后期,兴盛于清至民国时期”。
“丰都庙会的前身是明初的丰都香会。”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王剑博士介绍,丰都平都山常年香火不断,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从旧历正月初到二月中旬举行盛大香会,很多文化活动和商贸餐饮穿插其中,成为一大胜景。
改革开放后,“丰都香会”改为“丰都庙会”。“丰都庙会”融合了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等各类文化,是珍贵、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巴蜀地方史、民风民俗、建筑艺术都具有较为独特的作用。依托于丰都庙会的“鬼神文化”是民众借“鬼”喻人,表达向善扬善,惩处腐恶的愿景,是黎民百姓向往美好世界的曲折表达。
民俗文化遭遇尴尬
如何科学地定位和利用丰都民俗文化,一直是困扰丰都的一道难题。
专家学者提出,相当一段时间,由于缺乏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丰都民俗文化,缺乏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研究丰都民俗文化,从而科学地揭示丰都民俗文化的本质,形成了在丰都民俗文化上“宽严皆误、屡屡受挫”的局面。
有专家更是指出,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的人用娱乐的心态与方式消费丰都民俗文化的教化价值,用“妖魔鬼怪”、“惊悚怪异”偷换了丰都民俗文化的人文取向,使民俗文化成为了某些人的敛财手段,上演了一幕幕民俗文化变成“鬼把戏”的闹剧,让丰都民俗文化进一步蒙垢,最终导致旅游产业的下滑,“端着金饭碗讨饭”。
正本清源才能重振
如何利用好丰都民俗文化这张独有的文化名片,破解“丰都文化发展之困”?
周勇强调,研究丰都民俗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本清源,发掘出丰都民俗文化中的精华的目的,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
“只有正确解读丰都民俗文化,才能重振丰都旅游。”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庆龙认为,丰都要打好“民俗文化”牌一定要理清四件事情:何处来?是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即首先要以严肃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对丰都民俗文化进行学术性研究,正本清源。他建议,可以在平都山建立演示厅,向游客正解丰都民俗文化。把丰都庙会与清明、中元、春节连贯起来持续举办,提升丰都旅游的文化内涵和质量水平。
会议认为丰都旅游应当用好民俗文化这张独有的文化名片,定位于“心灵之旅,文化之旅”。会议还提出了“珍惜守护,去伪存真,四位一体,重塑鬼城”的创意方案,以及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研讨会上,丰都县委、县政府表示,他们将努力发掘丰都民俗文化传统,大力传承和弘扬其时代价值,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宣传、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立足实际,努力把丰都建设成为重庆旅游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文化名城。(记者匡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