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留下的温暖 发布时间:06-25 00:04分类:农村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在农村的人,都会对火盆有很深刻的记忆。 别人家制作火盆多是男人们的活儿,可我家的火盆却是奶奶的手艺。爷爷去十几里外的北山,用麻袋背回来一些粘性极好的黄土,倒在屋地上,接下来的程序就全由奶奶来做了。 奶奶捡拾一些新鲜马粪,按一定比例拌在黄土里,也到场院弄回一些细碎麦芒掺杂其中。和好黄泥之后就放在屋里“醒”着,每天要翻动搅拌一两次,目的是增加黄泥的“筋”力。 待黄泥“醒”到一定天数,奶奶就动手做火盆了。先是把家里一只瓦盆倒扣在地上,随后抹上薄薄一层黄泥,再缠上一些线麻坯子,然后再抹上一层黄泥,再缠线麻。如此反复多遍,待感觉黄泥形成的“壁”达到一定厚度时,奶奶停下手来,交待我们哥几个不许去碰,更不许动弹。做好的火盆胚胎跟刚和好的黄泥一样,都要放在屋角里阴干,绝对不能让阳光照射,那样会出现裂痕,不能使用了。 待火盆胚胎干透,奶奶会小心翼翼翻过来去掉瓦盆,再把里外抹上一层黄泥,然后用饭碗在上面反复磨蹭。黄泥表面被打磨得光滑如瓷,可以照出人影来,这个火盆就做成了。 那时,烧柴奇缺,人们更没见过煤为何物,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一家人冬季取暖就全靠这只火盆了。早午晚三顿饭做过,家人都会及时把灶坑里尚未燃尽的柴草残灰扒出来,装满火盆。每顿饭后都要重新更换一次,保持热度。火盆给家里带来的不光是温暖,也能节省一些开销。比如,爷爷奶奶抽烟不用划火柴,把烟袋锅插入火盆,吧嗒两口就冒出烟雾来;再比如取火做饭,在火盆里扒拉出明火,把一张废纸或一团软草放上,用嘴轻轻一吹,火苗就飘起来了。 火盆给我带来的好处真是太多了。 在外面疯够了,跑回来烤暖两只冻僵的爪子;在外面打雪仗打了亚军,回来烤干棉袄棉裤;背着家人偷偷去刚结冰的泡子上打“出溜滑”,咔嚓一声,大半截身子“冬泳”了,只能冒着挨揍的结局跑回去用火盆烤衣服。还有一早一晚趁我们兄弟几个没穿衣服时,妈妈会认真翻找出寄生在我们衣服上的虱子,抓住一个投入火盆一个,随着微弱的“啪啪”声响,屋子里会弥漫一股香味儿呢。 火盆是我制作快乐的工具:做风筝、风车时,把秫秸、柳条用火盆烤软,随意折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状;做扎家雀的钎子,把八号铁线用火盆烧红,碾砸出针一般锋利的尖儿;做木制手枪,把铁条烧红,烫出满意的枪筒…… 火盆是我烧烤美食的基地:我把钎来的鸟,捡来的苞米粒、黄豆粒放入火盆,名正言顺地烧着吃。被烧物品在火盆里噼啪作响,我嘴里哈喇子横流…… 有些东西就只能偷着烧了,比如家里的土豆,偶尔也有一两个咸鸭蛋……每年蒸好豆包,妈妈就马上放入仓房,她自己紧把钥匙,轻易不会让我们碰到的。我就提前下手,趁妈妈与奶奶包豆包时在盖帘上摸出一些,埋入院子里的积雪里,等家人不在时,悄悄放入火盆一两个,烧熟后独自享受。 那时过年家里从来不吃年夜饺子,但是会把大年初一吃的饺子在除夕夜晚包出来。饺子包好后,爸爸会放到狸猫够不到的地方,然后一口吹灭煤油灯,吩咐全家人躺下睡觉。根本就没有守岁的说道。 于戍贵 待爸爸发出鼾声时,我悄悄爬起来,摸来几只饺子放入火盆,只烧一小会儿,就半生不熟,囫囵吞枣咽进肚子,香甜的感觉一时远远大于对父亲的恐惧心理。 次日早上煮饺子时,爸爸还是发现了盖帘上缺失的饺子,就骂一句这败家的狸猫,放这样高的地方也能够着。奶奶立马说闭嘴,大年初一不许说败家这句话,不吉利! 1968年夏季,奶奶去世了。留给我们的火盆连续使用近十五年。 一次,叔叔带人在家耍钱,遇到警察抓赌,把所有赌徒围在屋子里。叔叔踹破窗子,随手端起火盆扔向院子,一时烟火弥漫。借警察躲避之际,叔叔带众赌徒逃之夭夭。叔叔为此叨念:亏得老太太留下这只火盆,要不,钱得搜光,还要罚款,蹲拘留的。父亲不是好眼神儿地看看他,嘴角颤动一下,没说出什么。 只可惜,奶奶留下来的带给我无限快乐与温暖的火盆被摔成两半,留给我一份回忆,一份留恋,一生里都不会忘记。 从养千头猪到种百亩桃 中国有机农业土地140万公顷 占地面积亚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