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巴州镇新农村新景致

巴州镇新农村新景致

发布时间:10-15 00:55分类:农村文化

  巴州镇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北部的一个乡镇,地处干旱浅山。多年以来,巴州镇农民都靠天吃饭,没办法利用土地让钱袋子鼓起来。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巴州镇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来到巴州镇,记者看到一条条水泥道路弯弯曲曲延伸到农家、一座座村居小院干净整洁,灰瓦白墙的建筑鳞次栉比,墙上色彩鲜艳的工笔画诉说着村民幸福多彩的生活,也勾勒出河湟谷地新农村的别样景致。

  前不久,记者来到下马家村村民马海鸿的家,客厅里崭新的沙发、茶几、电视;厨房里全套橱柜、新款抽油烟机样样齐全。说起自家的变化,马海鸿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自从07年推广全膜玉米以来,我深深的体会到玉米给我家带来的好处,以前种小麦,每年的收入除去成本后,一亩地就收入个一百元左右,自从种植全膜玉米覆盖以后,除去其它费用,一亩地要达到一千多块钱,现在,光种植全膜覆盖,我家的收入一年就有一万多元呢。”

  马海鸿的故事其实也是巴州镇大多数农民的故事。2007年以前,靠天吃饭的巴州镇群众对通过土地增收不抱希望,很多群众都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给别人。2007年,民和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这种技术刚好适用于巴州镇的干旱浅山地形,这项技术在巴州镇推广四年多来,巴州镇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的覆盖面积逐年扩大,已经从最初的一万多亩扩大到了现在的四万亩,农民的钱袋子也迅速地鼓起来。

  巴州镇副镇长孟庆河告诉记者,往年巴州镇都是靠天吃饭,每年的亩均产量就在三百多斤,现在我们有了玉米全膜,平均产量要达到1200多斤,这比原来的普通小麦作物产生三倍到四倍的效应。我们算了一笔账,光在巴州镇推广全膜玉米就能达到33000多亩,人均增收达到640元,今年可以达到800多元。

  为了让巴州的农民多一些致富的门路,巴州镇利用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投资400万元,修建了祁家村獭兔养殖场,投资140多万元,在巴州一、巴州二、巴州垣3个村培育建立了1420亩核桃经济林基地,同时,在下马家村建立了200亩核桃苗培育基地,还鼓励当地群众利用区位优势,开办“农家乐”,并鼓励群众就近就业,或者利用新疆摘棉花等时机,鼓励农民群众走出去,到外省市务工。一系列的举措,让巴州的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

  陈尕桂是巴州镇巴州二村村民,2011年巴州镇实施万亩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百座温室大棚就建在她家附近,瞅准这个机会,陈尕桂就开始到大棚里干活,这对于她来说,除去丈夫外出打工的钱、除去种植全膜玉米的钱,家里又多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人常说“安居乐业”,农民的钱包鼓了,就开始考虑居住环境的改善。 2011年,全省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巴州镇在上马家村、万泉堡村、下马家村三个村开展了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变化最大的还是村居村貌、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这真是彻底改变了农村旧貌。”巴州镇下马家村村委会主任马学良道出了这样的心声。

  原来,巴州镇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两建互动”,依托中心镇、核心村大力实施“建新房、改风貌、提素质”新村建设工程,

萝卜主要虫害及防治 庆阳市民间民俗文化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