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多地”原生态的藏乡劲舞 发布时间:10-16 17:12分类:农村文化 舟曲县博峪乡群众表演的“多地”舞 在甘南舟曲的一些藏族村落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多地”舞。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门古老而颇具魅力的民间艺术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才渐渐为外人所知。 研究者认为,藏族人民在集体劳作间隙或节庆时会经常跳舞,伴随着生产活动和民俗活动产生、发展而形成的“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独有的一种表演方式,对民间习俗有着明显的依存性,其所用语言为藏语,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性特征。 “多地”舞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诞生在舟曲县的“多地”舞是目前整个甘南地区民间艺术中保存较完整,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的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一。 据甘南州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多地”舞主要分布在舟曲县上河、山后及博峪乡一带的少数民族村落。“自形成以来,‘多地’舞主要流行于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藏族聚居区,是当地藏族群众在喜庆、丰收、祭礼、民俗等传统节日活动期间最为盛行的舞蹈之一。” 据甘南州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多地”舞有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等10余种之多,不同的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学者说,“多地”舞是典型的羌文化融入藏文化的舞蹈表现形式,它融诗、歌、舞为一体,属群众性歌舞表演,对研究藏羌文化的起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当地研究者告诉记者,“多地”舞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正是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和藏族传统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六畜兴旺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舟曲人民强大的凝聚力,是藏族人民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也是他们重要的精神纽带。 构成 据《舟曲县志》记载,“多地”舞是由“多地”、“嘉让”、“甸录”三部分内容组成的,“多地”开头动作为头顶三下,脚顿三下,表示先民这样开天辟地,讲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随“多地”舞从天空、云层、山峰、森林、草原、湖海中来,并颂扬这些物象对民族的好处。 据舟曲“多地舞”传承人苗卓玛介绍,“多地”舞中的“嘉让”是一种以妇女为主的集体舞,人们跳舞时携手围成圆圈,腾足于空,然后顿地为节奏,一人摇铃领唱,大家和声或轮班唱和。从远处看,跳舞的人们如龙摆尾,拟虎跃进,从慢到快,越跳越快,情绪热烈欢腾,从舒展的慢歌到快速的歌舞气氛中结束后转入“甸录”,词多充满喜庆和欢乐。 “甸录”是“多地”舞的结尾歌舞曲,在“嘉让”中围成的圆圈散开分成两排,要表达的感情多为赞美家乡、歌唱山川景色,也有赞美美好生活的,还有歌颂喜庆节日,以及寺院、喇嘛活佛和贵宾等 。 甘南州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独有的一种表演方式,对民间习俗有着明显的依存性,其所用语言为藏语,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性特征。 特色 研究人员认为,舟曲县的藏族多住在高山上,妇女以背水为主,上肢动作简单,而活动主要在下部,故其民间舞蹈动作以腰以下的部位为多,经常出现高原民族“一顺边”的美,即手和脚同出一侧形成“一顺儿”。许多民间舞中女性以身体俯仰、臀体转动为特色,颤膝摆胯,微动肩胸,上身较为平稳,上肢开张幅度不大,合着脚步和节奏律动,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女性胸部之凸显、腰部之柔软、臀部之丰腴。较之草原民族长臂舒袖和两臂大开张、大交叉的粗犷之态,舟曲藏民族的女性舞姿显出了山地藏民族腆静、文雅、内秀的性情,其肢体语言是山地人地理、生产、性格的形象表达。 正如人们常说的,藏族有“能走路就会跳舞,处处都可欢乐”的自然属性。舟曲县文化部门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舟曲民间舞蹈中藏民族的舞姿最为丰富多彩,其服饰以多彩艳丽为特色;其音乐舒缓明亮,有林中天簌之韵;其舞姿以下肢屈、挪、跺、绕为多,腰部俯仰之间、膝部曲颤瞬间展示了女性的体态之美,蕴含着许多可开发的步伐。挖掘和整理其原生态舞蹈语汇,对丰富北方少数民族舞蹈表演手段和形式,有积极的意义。 据了解,舟曲的民间舞蹈,服饰和道具都较为精致,似专为舞蹈而设置,且表演活动要专门准备,演员一般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排练。有学者认为,这体现了舟曲民间舞蹈语汇已有明显进化,更为多样和丰富;舞蹈活动已从生活生产中脱离开来,有了较为纯粹的舞蹈领域和意识,有专门的民间艺人在世代相传,已经处在从民间艺术向舞台艺术的过渡之中,不再是单纯的大众娱乐方式。 历史 据《舟曲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舟曲县为羌、氏族的住地,公元756年,吐蕃东征扩占唐陇,今舟曲县城俱陷,宋王朝收复陇地时,部分原吐蕃军及其随军家属与战争中被裹挟的羌奴在舟曲县一些地区入乡随俗定居下来,在特定的地域形成了特有的方言、服饰和风俗习惯,舟曲“多地”舞便起源于古羌族如龙摆尾、拟虎跃进的舞蹈。 《舟曲县志》中说,“多地”舞即“罗罗”舞,“罗罗”是古羌语,第一个“罗”字是入声,意思是龙;第二个“罗”字为去声,意思是虎。这显然是典型的白龙江流域古羌民族龙虎图腾崇拜的象征和文化内涵的朴素反映,其代表作有《摆阵舞》和《马铃舞》。 今年65岁的李扎西是舟曲县憨班乡黑峪村农民,自幼学习藏传佛教文化,熟知各类宗教礼仪,对各种形式的“多地”舞具有较深的研究。他告诉记者,由于舟曲处于偏远落后的山区,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使得这一民间集体舞蹈从传入开始到建国初期,一直在本民族间代代流传,并没有形成向外发展交流的态势,使得这一古老而极具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仅仅局限在舟曲等小范围藏区之内。直到1958年,全县首次举办民间传统歌舞汇演,铁坝乡第一个把《马铃舞》搬上了舞台,“多地”舞开始走上对外传播和发扬的道路。 然而,“多地”舞向外发展交流的前景并不乐观。有学者说,面对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变迁和各种强势力文化的冲击,舟曲县“多地”舞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失传的危机。加之大众现代文化传播媒介的普及,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藏族村落文化偏离主导地位。“多地”舞蹈活动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加剧了“多地”舞蹈活动的衰退,使得这一舟曲藏族民间文化将面临失传的危机。 保护 记者从甘南藏族自治州及舟曲县政府部门了解到,在“前景堪忧”的环境下,甘南藏族自治州及舟曲县政府部门从2007年开始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付出了诸多努力。从2007年开始用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在制度和行动上卓有实效地保护和发扬“多地”舞这一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 据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非遗工作的推进,甘南州政府和舟曲县政府在2007组织专门人员下乡对“多地”舞进行全面普查,采录音像资料,掌握第一手书面资料,调查保护老、新艺人,对他们的生活给予补助,建立和完善数据库,让老艺人传、帮、带,以培养新的传承人。 据了解,2008年甘南州政府将普查结果归类入档,并制定了《舟曲“多地”舞蹈艺术保护法规》,力求对“多地”舞蹈艺术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并取得实效。2009年,甘南州政府和舟曲县政府有关部门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创编新的“多地”舞,并致力扩大“多地”舞的传播范围及其知名度。2010年,甘南州、舟曲县政府部门又专门建立“多地”舞蹈艺术保护中心,并建立档案,力求更加有效地保护老、新艺人,传承“多地”舞蹈艺术。甘南州政府和舟曲县政府计划在2011年举行“多地”舞研讨会,演出和出版音像图书资料,以将“多地”舞蹈发扬光大。 解决群众切身利益 推动新农村建设 沈阳绿色农业步入黄金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