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一公里温情”润泽“几辈子人心”

“一公里温情”润泽“几辈子人心”

发布时间:10-22 16:10分类:农村文化

  26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联络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就《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研究讨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协调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与会……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能,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5月27日《人民日报》)

  走出了饥恶困境,解决了温饱问题,基层又有了新的需求——文化滋养。这符合“马斯洛需求原理”,也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对于很多基层来说,一些公共文化分明就离自己很近,但就是够不着,享受不到。看似“最后一公里”,却如“千万里”,它成了制约公共文化普及的障碍。

  通常情况下,基层处于“干渴”状态。比如农村,还有相当大部分人靠天吃饭,旱季盼下雨,雨季盼天晴,于是总处于盼望的“干渴”状态。相对于盼雨盼晴的心情,看起来基层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却没有那么强烈,其实这是一种“假像”。很多基层地区处于文化干旱状态,只是很多群众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可怕”的状态。

  基层之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文化”。甘当“愚公”的精神当然可嘉,但一直处于这个状态,势必会造成一种“惯性”——安于现状。出于这种心态,很多农村基层人出门讨生活的不少,但居多是“进城务工人员”,优雅的生活似乎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这就是对于文化知识培育不重视的结果,读书——辍学——打工——回乡,他们一直在这样的轮回里打转,一辈子,甚至几辈人都无法脱离这个他们认为的“怪圈”。基层之困,其实是思想之困,即便是有闲钱,要么是存放起来养儿防老,要么是打打麻将作为消遣,或者是吃吃喝喝总是情,但对于文化修养的自我提升,并不感兴趣。这是一种他们不知道的隐形匮乏,还有一种人急盼文化滋养,却没有机会和条件,这是一种显性的匮乏。在四川很多地方的乡村,人们要读书的话,必须要跑到城里去,很多乡镇上都没有一个文化休闲的平台。可见,基层“没文化”是多重原因造成的。

  干渴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滋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这是福泽万世的举措。和当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一样,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也是一种普及。如果说义务教育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那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解决“心灵缺氧”的问题。一个是基础的文化提升,一个是全面的基层调理,它是整体社会文明向前一步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约15万个行政村没有文化设施,占总数的26%。当然这些行政村大部分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是绝对的“没文化”,还有一种是有了文化,却被闲置废弃,如“农家书屋”。很多农村文化设施往往成了摆设,本该是文化发挥滋养作用,人们却挪作它用。可见,基层公共文化贫乏形势是严峻的。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要破解基础设施难题,还要突破人心难题。人心的“最后一公里”,看似一公里,却有“千万里”。基层之匮弊,民心之滋养,需要要文化温情突破两个“一公里”,距离虽然不长,但可以造福几代人。

“呼日堪”赫哲图腾文化节开幕 湖南省洪江市4000余户科技示范户带动8万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