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重构”说得好,但不能只靠“送文化下乡” 发布时间:10-25 23:07分类:农村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说,“农村复兴”的重大任务需要依靠“文化重构”来推动。全国人大代表龚曙光也认为,“扶贫先扶心”,“文化产品在扶贫中有独特的作用。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教科书之外还需要一些必读的图书、教辅书”。 “农村复兴”、“文化重构”等提法令人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小康,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小康。经济上的扶助和脱贫相对容易些,“文化扶贫”或“精神脱贫”的难度更大。如果精神不强大,文化落后,即便经济上暂时脱贫,也可能会返贫。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重构”、“扶心”等举措对推动乡村发展和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早在1992年,习近平同志就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扶贫先扶志”的思想。就笔者理解,所谓“扶志”,就是要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智,强健广大村民的精神风骨。这无疑抓住了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消除乡村贫困的关键。 那么,如何通过“文化重构”来推动“农村复兴”?不能仅靠“送”——送文化下乡、送教下乡、送知识下乡等,更要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沉下去,并帮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将振兴乡村的美好蓝图化为切切实实的具体行动和效果。人不下去,再好的蓝图,都会落空。 一些农村地区,婚嫁“天价彩礼”远超乡民承受能力,令人惊愕和唏嘘,这种“娶不起”的尴尬无疑加剧了乡村的精神麻木、焦虑和迷茫。因此,让更多优秀人才沉下去、留得住、干得好,具有推动“农村复兴”、抑制人才外流的示范引领作用。 但光喊口号还不行,需要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学校、村委会、社区等各级各类组织集思广益、联合发力,既要有精神鼓励,更要有物质保障。尤其是对乡村教育,要舍得投入,把乡村校舍建成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使乡村教师的待遇令人羡慕甚至嫉妒,让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美丽书屋”、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 此外,如何使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人才“既来之,则安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涵养昂扬向上的乡村文化,也有很多文章可做。(作者杨红星,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29次入选“锐评”栏目。 绥化市庆安县远程教育助力新农村建设 安定区大力开展创业促就业工作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