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乡村文化意象不可失 发布时间:11-10 00:44分类:农村文化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波和河北省馆陶县美丽乡村办副主任徐海敏联合主编的《乡村文化的意象——河北馆陶美丽小镇掠影》(以下简称《乡村》)悄然摆上了各大书店的书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乡村文化。 《乡村》是张立波带领13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深入河北省馆陶小镇实地考察后撰写的乡村文化研究著作。书中对馆陶县如何在保留原有乡村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文化向现代性的成功转型、支撑乡村旅游进行了独特描述。该书不是一本单纯的文化著作、经验性游记,而是定位于具体的“乡村文化意象”,通过多个不同视角,为研究乡村文明、重构乡村文化、拓展乡村旅游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有别于一般的乡村文化研究著作中侧重理论、政策的宏大视角和纯理性分析,该书作者聚焦于童年游戏、旧时教室、煤油灯等典型的乡村文化意象个体,使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带入感走进乡村文化体验之中,零距离分享作者的经验;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平凡物件儿,更直观形象地激发读者的乡土共鸣,在阅读中重返属于自己的时代。读者每阅读一篇文章,都可能从中寻找到自身关于乡村的记忆。 传统的乡村文化景观正在不断消失,如果说过去的乡村建设,我们更多是从物质条件改善上做努力的话,《乡村》则提示我们,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理空间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空间乃至精神空间的构建。乡村建设体现的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的基础上,重构新时代的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的众多意象和景观往往是与落后的生活和艰辛的劳作联系在一起的。《乡村》明确提出,当下重构乡村文化不是要守住落后,而是要实现乡村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在文化上寻根认祖的同时,使乡村的文化意象获得现代性的表达,进而可以从中深掘出乡村旅游的致富产业。 作者深入河北馆陶小镇,不仅是一次对乡村文化景观的实地考察,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返乡之旅。同时传达出乡愁的安放需要老灶台、石磨、泥土墙等文化意象,更表明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文情怀,才是我们真正无法割舍的乡愁。 金森女贞夏季生产技术 秋播黑麦草冬春养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