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援疆滋润和田
通过文化援疆滋养心灵、加强文化认同,才能真正促进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贴心。新一轮大规模援疆以来,北京市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中心的智力资源优势,从2010年起,共安排援建项目28个,安排援建资金4.35亿元,文化援疆已成为北京援疆工作的一大亮点。文化就像一根纽带,一端牵起大漠之外的古老和田,一边连着数千里外的古都北京,让两地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同时,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通,也进一步丰富了和田各族百姓的精神生活。本报记者陈晨
创造条件促进现代文化引领
3月25日上午,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百部优秀影视剧落千村进万家”项目维吾尔语DVD光盘捐赠仪式在北京市援建的和田地区广电局演播中心举行。
此次捐赠主要面向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和田市、和田县、洛浦县、墨玉县,共45个乡(镇),8个街道,47个社区,907个行政村,发放了《战火青春》《茶馆》《红色电波》等8部优秀国产电视连续剧共2000多套,总数达22.55万张。该项目的实施,对于解决和田地区维吾尔语影视节目少,重播率高,无法满足广大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问题起到了重大作用。各县(市)安排专人做好登记造册,并把DVD光盘发放到每一个基层文化站(室),供农牧民群众免费观看,让村民享受到现代文化成果。
“百部优秀影视剧落千村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对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和田县巴格其镇恰勒瓦西村文化站里,近百名村民围坐在一起,观看维吾尔语版电视剧《国歌》,它讲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过程。年轻村民库尔班·尼牙孜在看完后表示,电视剧很不错,能让大家多了解一下历史。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把文化援疆、智力援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先进的思想观念、发展思路、良好的工作作风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了和田,进一步推动了和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新建和田地区文化中心(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影剧院组成)、墨玉和洛浦文体中心,支持墨玉和洛浦两县11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完成“一市三县”数字电视无线传输全覆盖工程,并为10万户家庭配备机顶盒,解决了电视信号发送和接收问题,还向当地未通电的农牧民家庭赠送2730套太阳能电视机,解决他们无法收看电视的问题。
北京实施对口支援的一市三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数字影院全覆盖工程,让群众能够享受现代文化成果;捐赠2000万元的文化演出车辆和舞台音响、灯光设备,有力改善了基层文化阵地硬件条件;援建了《人民日报》南疆分印点,使当地干部群众能够看上当天的《人民日报》;投入2000万元建设硬件设施居全疆前列的和田地区维吾尔语节目译制中心,年可译制维吾尔语节目1000集;每年安排援建资金购买或协调首都各界捐赠优秀电影和优秀电视剧译制版权,解决维吾尔语片源问题。免费向受援地行政村、居委会、农村中小学赠阅党报、党刊和主流报纸杂志。
精心制作正能量文化产品
北京市协调权威机构科研力量加强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历史文化及宗教问题研究,制作电视专题片、出版专刊和书籍,正本清源,做好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辨析引导,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先后完成一片(大型电视纪录片《走进和田》)、一刊(《文明·和田》特刊)、一书(大型报告文学《西望胡杨》)的初步成果。其中,四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走进和田》中文版,以高清拍摄技术全面展现和田震撼人心的自然之美,详尽阐述了和田人文精神的传统和传承,彰显出和田地区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物产丰饶凝结情感,说明和田每一个丰美物产都是在时间中历练、传承,并不断创新的结晶;以历史变迁论证和田地区既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中国内地与边疆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映照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真理。
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六套、七套以及北京电视台、新疆电视台等媒体陆续播放,在社会各界收到良好反响。2014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目前,已完成该片英语和维吾尔语的译制工作。《文明》杂志《和田》特刊广泛挖掘文史资料,追溯中华文明在和田的起源和传承,用文明传播思想深入解读和田的历史与现实,为和田文明发展树立中华文明里程碑性的宣传特色,在读者心中建立起未来和田多民族和谐发展的愿景。该刊已发放到和田地区大专院校和中小学作为艺术教育参考资料,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图书。
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西望胡杨》是全景式反映北京援疆进程的文学作品,不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援疆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还独辟蹊径地探究了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史、文学史、音乐史、艺术史、宗教史,讲述了真实的维吾尔族人民的故事、和田文化和风土人情,记录了新疆反恐维稳的真相,讴歌了民族团结,以雄辩的事实批驳了“三股势力”的谎言,向全社会传递了热爱祖国、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正能量,被称作是传播正能量的及时雨、普及南疆知识的百科书。《西望胡杨》出版后,中央和地方多家主流媒体和网络刊载各种报道、评论、连载等稿件200余篇。
培养永远不走的文化队伍
“每当想起在北京演出的时候,就像看电影一样在我脑子里转几回会。北京观众太好了,他们是那么热情。回来以后,我常常会在梦中梦到在首都的演出!”提起2012年六七月间在北京市的演出、培训之行,洛浦县文工团副团长米吉提·阿布都艾尼至今仍有无限感慨。
2012年,米吉提和洛浦县文工团的50多名演员前往北京舞蹈学院接受培训,并在北京各区县进行了20场公益演出。在北京,学员们不仅接受了形体训练、舞蹈基本功、声乐等课程,还前往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艺术殿堂欣赏精彩表演,提升自身舞台表现力。
这种交流的成果是显著的。艾克热木·艾合买提是和田县文工团的舞蹈编导,在北京的交流学习,激发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把我学到的东西和民族的原生态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舞蹈创新非常的有帮助。”在和田地区“七县一市”文艺会演中,已经先期完成培训工作的和田县文工团和墨玉县文工团分别荣获地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2012年参加北京培训的洛浦县文工团,更是成了当年玉石文化节开幕式的主角。总导演古丽娜尔·塔依尔对北京充满了感情:“那里的演出场地一流,灯光、音响和舞台布景一流,观众的欣赏水平一流,给了我们民族文化展示的机会,也让我们找到了从事艺术工作的光荣与自豪,在那里演出,演员们能够超水平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
每年,北京都要组织“一市三县”文工团150余名演员进京培训和演出,这些演员已成为京和两地交流融合的使者;连续3年开展了首都艺术家代表团赴和田地区慰问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戏剧、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多个艺术门类的近300名首都艺术家与当地艺术家深入乡(镇)团场和基层一线,同台表演、同案挥毫,献上精美的文化大餐,所到之处,十里八乡群众,有的不远几十公里,扶老携幼,带着食品饮料,乘坐毛驴车或农用三轮车,像赶巴扎一样来观看演出。在洛浦县多鲁乡塔合塔科瑞克村,年逾七旬的阿不力孜·买买提在看了文工团的“三下乡”节目,说起当时情景他还一直说:“开心,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