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但是,在农家书屋运行过程中,因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书屋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当下,农家书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较差、图书数量少且适用性不强,导致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要;二是缺少资金,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书屋的正常运行;三是管理制度落后,执行不到位,没有图书明细台账,图书借还手续不完善;四是图书使用率不高。
国家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就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的文化,丰富精神食粮,传递人文关怀,以求满足广大农民群体最基础的精神文明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诉求。笔者建议,应把农家书屋工作业绩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范围,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制定分类实施、分步推进建设方案,逐步加快投入,避免出现为达标而走形式的行为。对经济困难的乡、村要加大补助、支持力度,对项目完成运行较好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应把农家书屋建设与农村党员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文化共享工程等各类文化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并综合利用文化活动室、科普培训室等文化场所,提高农家书屋的综合利用效能。
在农家书屋的财政供给方面,应多元投入,形成合力。各级政府作为农家书屋建设资金投入的主体,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制度,并且保证每年稳定的资金投入规模,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来参与书屋建设。可以通过建设固定的捐赠平台,用冠名权、公开表彰等各种方式来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常规性的捐助活动,特别是要加大力度推广文化结对帮扶、与村企共建共创等建设模式,广泛发动社会资金投入。同时,要不断改进创新的运作机制,可以积极组织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来合作经营书屋,吸收多渠道的资金,来保障书屋的后续管理、解决经费补充和持续发展等问题。也可以组织城市公共或高校图书馆对口援建农家书屋,鼓励出版社以优惠价格批发书籍给农家书屋,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解决部分资金和图书更新等问题。
在图书配送方面,应该充分结合当地农村人员结构特征和产业结构特点,坚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配送图书,在因地制宜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县级图书馆提供菜单化服务和农民群众点单式釆购为主要形式的图书配送制度,让农民群众根据需要自主选书。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和县区图书馆系统的网络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图书交换等方式,构建资源高效流动的渠道,提高图书利用率。建立灵活的信息反馈制度,根据群众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图书,尤其是要充分重视与信息共享工程的整合,使农民群众能够及时通过网络迅速获取全新知识。
在书屋管理方面,要根据各地农家书屋的规模、性质、发展方向和图书基数等,量身定制科学、细化的管理制度,如财产管理、图书管理、图书配送、工作人员培训等,保障图书采、分、编、借、还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科学有序,且有章可循。定期对管理人员举办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各种方式的学习班和培训班,对书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理念培养,使管理员熟练掌握图书管理的各种基本知识与技能。上级政府要加大对农家书屋管理运行的检查,通过不定期的抽查、建设监督制度,督促已建成的农家书屋能够切实做到正常运作,定期开放,促进规范化管理。
此外,要强化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集体阅读、读书比赛、读书交流以及农家书屋之间联合的致富金点子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农民的读书热情。积极组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根据村民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讲解和手把手指导,或组织观看科普资料等,使农民及时获得信息,及时解决生产管理与技术方面的种种难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家书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惠民工程,建好书屋只是第一步,只有真正用好书屋,让书屋成为农民的“富口袋”和“富脑袋”的有效载体,那才算是真正的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