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残疾老人用70万元养老金流转4000亩荒山种油茶 助13户贫困残疾家庭产业脱贫
黄章明在查看油茶长势。记者 彭瑜 摄
几十年打拼,他终于在县城安了家,手头也有了70万元养老金。但他没用这笔钱来安度晚年,而是带着老伴回到老家的山上,承包荒山种油茶,带动13户贫困残疾家庭产业脱贫。
“没得点产业,脱贫致富难。”10月27日,黄章明告诉记者,同是残疾人,他深知残疾家庭的不容易,用养老金回家种油茶,既能为后人留点家业,也能带动这些残疾贫困家庭脱贫。
黄章明今年65岁,梁平县福禄镇大印村人。他9岁时腰椎患病,留下背驼后遗症,不能背东西、不能干体力活,但他头脑灵活,先后当过伐木工人、做过苗木生意,年近六旬时在梁平县城买了房,手头还有70万元养老金。
2009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出台,鼓励农民种植油茶。黄章明对油茶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就种植有200多亩。他说,油茶能产一种优质的食用油,发展前景广阔,于是他决定回村种植油茶。
就在2009年,黄章明回到老家大印村,流转龙尾巴(土地名)周围近4000亩荒山,并全部种上油茶。
今年60岁的村民高凤,因为要照顾肢体残疾的妻子,不能外出务工。他告诉记者,光靠种庄稼,不但养家糊口困难,脱贫也没有指望。“现在给黄章明打工,一年能挣5000多元。”他说。
自从黄章明回村发展油茶后,背驼的谢胜祥、老伴截肢的曹元亮、肢体残疾的曹渊友等13个贫困残疾人家庭,都有家庭成员在黄章明的油茶园干活。黄章明每年支出的工钱有6万余元。
大印村土地贫瘠、水源不足,油茶种植面临困难。
土地贫瘠,黄章明就带着大儿子一筐土一根苗地培土;夏天缺水,两父子就带着村民一担一担地挑水抗旱。2012年,就在黄章明带着村民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大儿子突发疾病去世了。
“都以为他会因此倒下。”高凤说,没想到黄章明在荒山上修了工房,还带着老伴住到山上,日夜守着这4000亩油茶园。
黄章明坦言,儿子的去世对他打击太大,但他不能因此倒下。以前种油茶的目的就是为儿孙留点家业,但回村三年后,他意识到把油茶种好了,既可以解决当地残疾家庭务工创收的问题,还可以摸索出一套种植技术。
去年,油茶挂果了,黄章明采了5吨果子,榨了300斤油,每斤价格卖到80元。今年,他又采了20吨果子,估计可创收8万元。
“你们不要只给我打工,也要把你们家的油茶管起来。”黄章明说,自从他的油茶见效益后,村民们再也不挖油茶树了,都乐意到他的油茶园讨点经验,有时还要请他到地头亲自指导技术。
高凤家有80株油茶,因为黄章明的手把手指导,今年也挂果了。他说,黄章明打算添置榨油的机器,并承诺收购大家的果子,他们都对管护好自家的油茶有了信心。
梁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刘行波称,黄章明带着70万元养老金返乡创业,既带动就业,又负责技术指导,还解决产品收购问题,让贫困残疾家庭看到了脱贫希望。本报首席记者彭瑜 记者 谢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