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文学种子的老人
王克臣也经常说:“我是顺义年龄最长的作家,培养文学青年,责无旁贷。”
年过七旬的王克臣,从小就爱读书写作,年轻时当过兵,1968年复员后,一直生活在农村。他从1981年发表《南瓜王》开始,此后30多年间,先后完成了小说集《心曲》《生活》,散文集《心灵的春水》《春华秋实》,杂文集《迅风杂文》,报告文学集《潮白河儿女》和长篇小说《风雨故园》《寒凝大地》。在这期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圆了他的作家梦。
然而,在一次活动中,一位作者在提到顺义时说:“顺义经济,在京郊得排前三名;可是顺义文学,就得从后面数了!” 这些话,像针一样深深刺痛了王克臣的心。他想,作为顺义区年龄最长的作家,挑起培养文学青年的担子,责无旁贷。于是,他立志要当一名为顺义播撒文学种子的老人,并开始了东奔西忙。
2005年,王克臣在既无自有资金、又无办公地点的情况下,创办了《绿港文学》。初创时期,约稿、编稿、审稿、改稿、校稿,以致版式、插图,一应杂事,都由王克臣一个人筹办。自家新盖的五间房成了编辑室和书房。印刷出版后,一本本杂志要寄往全国各地。这些琐事,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动员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动手,贴信笺、装杂志、粘封口,按照内地外埠分类打捆,然后,找车送到邮局,每一期三千册。这得熬费多大的精力啊!
王克臣对顺义区文学爱好者实行定向培养。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作者,立即在《绿港文学》上集束推出他们的作品,写评论、做书讯,扩大影响;邀请作家一起讨论,提高作品的质量。有一次,许福元拿来一篇短篇小说《香火地》,王克臣看过之后,感到很有分量,为了使作品更加完美,邀请了通州、平谷、密云、怀柔京东五个区县的作家,专门为《香火地》挑刺。许福元采纳大家的意见,进行了精心修改,在《绿港文学》发表后,很快被《北京作家》转载,还获得了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
《绿港文学》设置的“星星点灯”“新青年”和“小小作家”栏目中的作品,多选自顺义区青年和中小学校的文学社。王克臣为作品写的点评,积累起来至少几十万字,回复作者的书信多达300余件。
王克臣更是把《绿港文学》作为播撒文学种子的园地,每次提起年轻作者,王克臣总是如数家珍,扳着手指说:“田也、刘飞鹭、王艳霞等几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已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戴宏朵、李赞、张韵竹、占赢虞、袁梦等,每个人都是在‘小小作家’栏目中推出的,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王克臣坚信文学人才要从娃娃抓起。他在顺义区的中小学校培育了晨风、启明星、新芽文学社。顺义区龙湾屯小学新芽文学社成立后,《绿港文学》在“小小作家”栏目一举精选了12篇习作,以“新芽文学社作品选”隆重推出。半年间,就有9位小朋友的作品被《北京日报》《京郊日报》《东方少年》选载。另外,还有杨镇中学的荷风诗社、石园北区的启明星文学社、天竺中学的晨风文学社以及东风小学的文学爱好者,一个个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光鲜处处,亮点多多。
顺义年轻作家刘飞鹭不无惋惜地说:“王老师,为了培养我们,把您的‘故园三部曲’都拖累啦!”王克臣却说:“你们这一代起来了,就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我个人的能力与一支创作队伍相比较,还是值得的!”
王克臣创办的《绿港文学》在首届全国内刊评比中,荣获了最高奖项。作为农民作家的王克臣,中央、市级等多家媒体,都曾经采访过他。其中,《北京日报》《北京社会报》都曾以整版的篇幅报道王克臣的事迹。
王克臣在荣誉面前总是说:“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我的心血没有白费。顺义区文学作者已初步形成了老、中、青、少年四个梯队!”
是啊,王克臣咬定青山不放松,着力培养文学新人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不仅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文学梦,而且让文学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地上,发了芽,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