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味道最动人 发布时间:02-04 16:02分类:农村文化 本报记者王小川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漂泊的异乡人来说,年节到来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是属于故乡的特有味道。 丁酉年正月初四,河南开封,天气晴好。料峭的寒风时不时抖着威风,调皮的嫩芽在枝头已按捺不住,中原大地弥漫着年节时特有的甜腻。记者深入乡野,探访那些记忆中的年味。 冯庄乡黎岗村。刚进入村子,脚下是余温尚存的鞭炮碎屑,王安科已经在路边迎接。他是十里八村最有名气的大厨,做了几十年的大桌饭,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最先要请的就是他。王安科最拿手的手艺是做扣碗和蒸馒头。 扣碗是一道河南地方特色菜,说起来要数开封地区的最出名,种类有蒸排骨、黄焖鸡、肘子、芥菜肉、海带肉等,做法种类繁多,味道更是妙不可言。谈起扣碗,王安科透着股兴奋和自豪。 扣碗多以肉类为原料,一般采用先炸后蒸的方式制作,配之以各味配料,口感酥软,味道醇厚,开封地区家家都会在年节时早早置备。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主妇们就会在笼屉里蒸上4大碗,共庆时节的丰足。 过去河南农村生活不富裕,大家伙儿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扣碗,现如今早已成为家常菜。聊起往事,王安科感慨万千。他的儿子王军领现今在乡中心学校任职,家里又流转了几十亩地搞起了蔬菜种植,年收益几十万元,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邻里街坊脱了贫。 领略过扣碗,王安科带领记者参观了家里的馒头作坊。还没进门,蒸馒头的香气就牢牢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几十年如一日,讲究的用料,精到的手艺,忠厚的为人,王安科将普普通通的馒头做成了黎岗村最知名的招牌,每逢年节来家里购买馒头的队伍能排到门外去。 王安科做馒头全靠手工,和面、烧火等环节须亲自过手。掰开冒着蒸腾热气的白馒头,筋道而富有嚼劲,蓬松中透着麦香。抹上自制的豆瓣酱,再咬上一口翠绿水嫩的大葱,前来尝鲜的街坊邻居表示,吃到了这馒头,才感觉像过了年。这是年饭中最不能缺少的味道。 如今的王安科已年过六旬,已很少外出做事,蒸扣碗和蒸馒头所用的锅具笼屉安静地躺在库房中。“如今年龄大了,更享受的是亲情。”王安科在年节时会郑重地将笼屉搬出来,清扫晾晒,自己动手蒸上几笼馒头,做上几十份扣碗,仿佛这是年节时必备的一道仪式。 有的亲戚来家里走动时会带走几份,有的是儿子开车送往各个亲戚家。散发着年味的扣碗和馒头沿着蜿蜒交错的乡间小路,走入不同的村寨不同的人家,描绘起一幅乡村“亲情地图”。 在农村,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总是热烈又直接,都希望能把最饱含深情的物事传递给亲人,那份小小的扣碗,那个冒着热气的馒头,还有那吃不腻的麻花、散子……人们不劳其烦地用最耗时的方式烹制这特有的属于年节的食物,而这一份份食物被亲情所包裹,传递出去,无论路途多远都温暖如初。 “与其说大家在怀念一种味道,不如说我们怀念的是那份亲情。”王安科表示。历经几十年味道不变的年饭,走进不同的村子,置于不同的亲戚餐桌上,一次次的味蕾冲击刷新着对亲情的更深理解,一个个不同的地理坐标勾勒出的是那张印在血液里的亲情分布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离开故土。那些属于故乡的食物,一天天浸润在故乡的空气、水和土壤之中。只有与它们一同经历了无数个黑夜和白天、雨雪和晴天的我们,才能在与它们相逢的一刹那,知晓味道的具体指向。 故乡在变,如同我们一样。用故乡的味道勾勒出一幅乡村“亲情地图”,与年节重逢,仿佛是人天生的禀赋。我们来来回回穿梭在广袤的大地上,每至年节,就走向故乡,从不会迷路。 “大米品牌建设”给稻农发个大“红包” 村民尽享“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