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量产能双升的执着追求——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见闻
处暑已过显秋凉,千里黑土万顷金。秋粮是粮食生产大头,东北的地位举足轻重。8月底9月初,记者分兵三路,探访辽宁、吉林、黑龙江粮食生产。所经之处,挺拔的玉米绿满田野,沉甸甸的稻穗风中摇曳。进田间,我们感受日臻成熟的粮食芳香;走村庄,我们分享农民期待丰收的喜悦。一个个受农民热捧的新品种,一项项农技员力推的新技术,一片片高产创建的示范区……耳闻目睹,丰收在望,传递出东北人对粮食产量增加、产能提升的执着追求。
扩面提质,新品种孕育高产量
在政策调动和市场拉动下,今年东北三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高涨,种植面积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再次扩大:辽宁玉米和水稻两大主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61.9万亩;吉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696.8万亩,增加370万亩;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14.5万亩,高产作物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
如果说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那么优质品种的选用和推广,则为单产提高增加了砝码。
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沙河街道“农业部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区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吴晓良很有把握地告诉记者:“瞅这长势,超过亩产1600斤的目标大有希望!今年示范区全部改种了沈玉29、沈玉21、良玉88这些密植高产品种,每亩株数一下子从2300至2600株增加到4000至4500株。一亩还增施了4方有机肥垫底呢。”
大约行车30分钟后,我们又来到苏家屯区红菱街道“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站在自家近20亩稻田边,北红村科技示范户张长江抓住一穗,用指甲轻轻一掐,稻粒里流出白浆。他说:“现在是关键的灌浆期,照这长势,亩产1500斤一点儿问题没有!现在种粮能拿到各种补贴,良种补贴作用可大啦。我家种的辽星20,是我去年专程跑到盘锦,从一个‘看禾选种’的展示会上挑回来的,它抗倒伏,也抗病。”
进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吉林省榆树市,公路两侧的玉米地一望无际。在城发乡新义村,村支书何发告诉记者:“因为今年玉米价格高,村里种玉米的人多了,比去年增加50垧(750亩),压缩了大豆和高粱。”
吉林省榆树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何亚荣介绍,今年降水虽然比去年少,但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播种、授粉、灌浆等时节都没缺水,算是风调雨顺。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灾害是7月31日至8月1日的那场大雨大风,造成有的地方玉米出现倒伏,但对产量的影响并不大。一是倒伏面积所占比例小;二是目前种植的这些玉米品种多少都带有“美国血统”,种植密度高,倒伏之后仍能起来一些。
尖山农场位于黑龙江省第四、第五积温带上,多年来,大豆一直是主栽品种,重茬迎茬成为影响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农场引进玉米高产新品种,不仅使产量大幅增加,还为大豆调出茬口,提高其品质和产量。种惯了大豆的农场职工刁肇东种了240亩地,去年部分试种玉米,感觉不错,今年他将玉米面积扩大到96亩。他说:“农场近两年引进的玉米新品种德美亚产量高、效益好。”他种的玉米密度达到每亩6000株,亩产能到1500斤,而种大豆只有400来斤。农场场长郭伟说:“全场41万亩耕地,过去没有种玉米的,今年扩大到9万亩,全是德美亚1号,预计产量在每亩1600到1700斤。玉米留下的茬口明年种大豆亩产还能提高50斤。”
俗话说“八月十五定产量”。在全年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的情况下,未来只要没有严重的气象灾害,特别是不出现早霜,东北秋粮丰收可期。东北三省最新监测的农情数据,也让人们对粮食实现“八连增”信心满怀。
技术集成,找准产能提升支点
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版图上,东北地区被寄予厚望。要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必须注重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东北三省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实招频出,效果明显。
由黑龙江省肇东市城区一路向南,车行40分钟就进入位于五里明镇的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片片玉米地“碧波荡漾”,最抢眼的当数耸立在“青纱帐”中的一套套大型灌溉设备。“这个‘大个子’原地转一圈就能浇500亩,省时、省力又省水。”东升村农民于林堂抚摸着田里的喷灌设备,喜上眉梢。
作为旱作农业区,肇东水资源匮乏,靠天吃饭、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近3年来,肇东市整合项目资金5.5亿元,重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新上大型喷灌设备158台(套),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28万亩。旱能灌,涝能排,378万亩农田“喝”上了“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