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农村:“半耕半工”难以持久

农村:“半耕半工”难以持久

发布时间:02-17 01:03分类:农村文化

现时的中国农村、一部分人到城市打工,一部分人在农村坚守。这种“半耕半工”的经济形态一方面促进了城乡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了许多社会弊病,很难持久。

青年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其正面作用主要是:一、廉价的劳动力直接促进了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之所以进入中国,劳动力成本极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低报酬,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人口红利”。二、农民工靠血汗挣的钱,多少可以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维持农村的稳定,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养老资金。三、农民工在外闯荡,见了世面,学到了新的技能,为农村带回了新的观念、新的文化,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四、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为地方政府腾出了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这些廉价土地,支持了地方的建设和经济。五、这些农民工吃、住在城市,直接拉升了城市的消费,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民工潜藏的危机。一、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物价的上涨、高学历人士的增多、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环境越来越差等等因素,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民工很难长久滞留城市,更难融入城市,势必会被“挤”回农村。能呆在城市的,毕竟是极少数。二、由于部分土地已被征用开发了,如果在城市不能立足,有的想回农村也回不去了。三、“半耕半工”是以代际分工为前提的,即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留守在农村耕作。一旦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不仅养老成为问题,而且,耕作也后继无人。农民工已是“末代农民”。以后谁还想种地?谁还会种地?很有可能,将会出现农业断层。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情感问题、安全问题等,都有重大负面影响。


所以,“三农”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如没有前瞻性的系统应对措施,将会聚积为重大社会隐患。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政府,一定要在土地开发时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作为农民工,也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既要在城市“留得下”,更要能够“回得去”。

中药菜用蔬菜枸杞炭疽病 威海新农合筹资标准将达300元以上 住院报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