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照中秋
又逢中秋,又是圆月高挂的良宵佳辰。那一轮圣洁的明月,像一颗远古纯洁晶莹的琥珀,流淌着花好月圆的古典韵味,昭示着幸福团圆的人间温情。它淌过千年的时光,经朝历代,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见证过无数离合悲欢的故事,寄托过几多渴望团圆的目光,至今依然以纯粹清绝的风姿遥挂在深邃的苍穹,将明净无尘的灵韵照彻在苍茫大地,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沿着千年的履痕,在民族风俗的长廊里,在四季节气的册页中,感受中秋恒久的背景,阅读婵娟诗意的低诉。那些沉积在远古的传统文化,散发着古木的馨香,婉转着灵动的诗意。《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中秋之夜祭月拜月的情景。中秋祭月早于周朝,而民间拜月始于魏晋。到了唐代,中秋赏月日渐盛行。到宋代,正式定为中秋节,至明清时,已和春节齐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国家确定为法定节假日。
中秋以明月为代言,明月以中秋为背景。因为有月,中秋才有了传颂千古的诗篇;因为中秋,明月才有了穿越百代的歌谣。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国人向来就有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其实,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但对“吃月饼”的描述,初见于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团团圆圆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美好祈盼,但那个关于中秋月饼起源的传说,却有一种夜的神秘和秋的肃杀。当年,一代谋士刘伯温,为了团结汉人反抗元人的野蛮统治,决定在中秋之夜起义,于是他在圆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聚众起义,事成后家家吃饼以庆祝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漫长历史岁月中,中秋月饼的包装纸上都贴有一方红纸片!但是近年来,月饼的包装已被华丽的彩盒替代了深含“文化密码”的小纸片。
传说已随风而逝,但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却让古今多少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带着天南地北的风物人情,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那轮明月点染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也留给后人无数旷达温婉、千秋传诵的诗篇。那涉水而来的是仗剑江湖的李白吗?今夜他亦停下手中幽雅的琴弦,在花间月下,独酌一壶佳酿,用一颗飘逸浪漫的诗心,邀请明月,对影独酌,相舞于月色的庭院,相期在缥缈的云汉。那飘蓬辗转的是寄身他乡的杜甫吗?他披一身月色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愫,在风清露白的中宵,空闻凄清的雁声,吟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不朽诗句。那乘风而去的可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他轻盈灵动的思绪在天上宫阙恣意挥洒,在那琼楼玉宇,乘风而舞,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词章。那凝神瞩望,赏月低回的背影是望月怀人的王建么?他在积水空明、澄静素洁的庭院,可否照见那如梦的佳期,挥去那入骨的相思?千年无声栖落的秋思,又会悄入谁的家中?
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写在诗里的月亮,载入典籍的月亮,以温柔绮丽的月华擦试着我们的心灵,纯洁着我们的灵魂,而挂在天上的月亮则温暖着我们的情怀,寄托着我们的梦想。那一轮清澈的明月,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树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情在月光下静静的弥漫。它轻盈地流泻在瓦楞上、窗台边和石榴树的果实上,弥漫着历史的深邃无垠,也携带着大自然的慈爱平和。依稀记得乡间村落,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洁净的桌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与精致的月饼,他们焚香拜月,品茶赏月,品尝着团团圆圆的月饼,感受着简单平实的幸福。如今城市里的人家,亲朋良友相聚在楼台窗下,酒朋诗侣聚会在茶肆酒楼,饮酒望月,吟诗作赋,细数宁静温馨的流年,歌咏盛世繁华的今朝。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那一轮明净如水的月亮,从远古到今朝,从乡村到城市,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守侯清风,又静待白云;它流淌过江南的二十四桥,又跋涉过北国的万里长城,在八月的清秋,将祥和与宁静,团圆与温馨留给天涯的旅人,留给人间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