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见闻:移入新生活 跨进新农村
移入新生活 跨进新农村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同心移民安置点见闻
新华社武汉12月18日电(记者 吴植)“在山沟里住了几十年土房,现在终于搬进了框架式小高层,过上城镇化生活。要不是移民搬迁,大家的生活环境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善。”湖北省丹江口市南水北调移民张光中谈起住房的变迁,颇为感慨。
鄂西北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从2014年起向缺水的北方调水,丹江口水库大坝已加高,将来随着水库水位抬升,淹没范围将扩大,丹江口市因而需动迁10万人。目前,库区内移民搬迁正处于高峰期。湖北要求各地努力把移民工程建成改善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工程。
张光中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如今已显破旧。过去,他外出一次需先翻一座山才能看见公路。现在,位于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计家沟村同心安置点的新家紧邻干线公路,出门就有公交车站,他进城务工、小孩上学、家人看病,一下子都变方便了。
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以同心安置点为例,由于土地容量有限,安置点9栋共4层的蓝色楼房及小广场、村活动室等配套设施均属开山而建。为确保移民新村安全,当地正抓紧对山体进行加固治理。安置点内120多套住房于今年8月底竣工“交钥匙”后,移民们便纷纷开始装修、搬家。
张光中家的三室两厅新房装修得又快又好,成了小区里的“样板房”,时而有村民上门参观。客厅吊顶、水晶灯、46英寸液晶电视、连接宽带的电脑、餐厅多宝阁、整体橱柜……基本和城里人的住房摆设没有什么区别。拉开卧室窗帘,还能看到丹江口水库一处库汊的旖旎风光。
“要在大城市,我这算是‘水景房’吧!”他笑着说。
记者看到,同心安置点的楼房设计突破了最常见的“火柴盒”造型,顶部为坡屋顶阁楼。听几位移民说,由于阁楼造型新颖、通透性好,又可当卧室使用,很多人都抢着要买。
丹赵路办事处副书记张恒说,考虑到移民的生计,每套住房在一楼都配有一个门面房,面积为30至60平方米不等。记者看到,张光中的爱人陈丹英在门面房里开起了私人诊所,40平方米的面积里还划分出小药房和输液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移民们各展其能,有的在门面房里做早点生意,有的经营小作坊,有的开小商店。下肢截瘫的肖运龙在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运龙便民商店”。坐在轮椅上的他说,过去家门口是山路,自从身体残疾后,就很难出门,现在终于把家搬到了大路边,进出方便多了。
20多岁的移民张文告诉记者,对于农村人住楼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年轻人多半觉得新鲜,但老人则会多少有些不习惯,适应新生活需要时间。
移民张声宪则表示,他的老房子是1978年结婚时建的,30多年后的今天赶上搬迁,是件好事。他说:“国家南水北调政策下来后,大家就一直等搬迁,现在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不用再住破房子了。环境一变,人的心神也变舒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