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下乡双先”将文明之光拨亮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12个部门印发决定,通报表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50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光明日报》12月25日)
这么多的党中央、国务院直属部门联合作出决定,在全国通报表扬“三下乡双先”,显然具有深层次意义。一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冲刺阶段,农村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告诉我们,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特别重要,直接关乎全国决胜目标的实现。因此,通报表扬“三下乡双先”,无疑是在树立榜样,在新形势下发挥“三下乡”的推动作用,自然是目前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是通过通报表扬“三下乡双先”,进一步总结、推介“三下乡”活动开展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活动在广大农村蓬勃开展,内容更加丰富,渠道不断拓展,形式日益创新,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成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的宝贵经验,以利于再接再厉,开创出新的局面,同时最大程度地惠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 三是受到通报表扬的“三下乡双先”,坚持面向农村、惠农利农,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提供服务与教育引导结合起来,深入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线,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送图书报刊、电影戏剧、文艺演出,开展科技咨询、传授实用技术、普及法律知识,看病治病、送医送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的矢志不渝宣传“三农”、服务“三农”,这种深扎基层、引导和帮助“三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贵精神和过硬作风,需要在全国各地、各部门大力弘扬。 上述三点,虽然不一定全面概括通报表扬“三下乡双先”所具有的深层次意义,但从事务本质上说,已经是切题的答案。当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农村阅读,农村上网用网,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农村环境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农村科学育儿,农村科学就医、科学用药,农村创业创新,诸如此类话题并非轻松,依然需要加大指导和帮助力度。 实践证明,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那些“三下乡”活动越搞越好,越搞越扎实,越高越有成效的地方或部门,都是热情主动、及时精准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到农民兄弟手里的地方或部门。他们是真送,而不是假送;他们是实送,而不是虚送;他们是多送,而不是少送。在送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在送的渠道和方法上,他们都不落俗套。比如:将“三下乡”纳入本地、本部门常下乡的重点,不搞刮风式活动,并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时效化。这是让“三下乡”扎根于“三农”之中的漂亮举动,凸显其生命力和活力。 相比之下,有些地方,有的部门却不尽然。他们之所以冷冷清清,常年不见成效,农村群众不高兴,不满意,其根本的病根就在于没有或缺少真情实意,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安排与部署,问题是热衷于走形式,做表面文章,最终劳民伤财,毫无声色。这同此次通报表扬的“三下乡双先”相比较,可谓距离之大。“三下乡”不是“散下乡”,也不是“短下乡”,更不是“浅下乡”,一切都要务实、负责、见效。唯有如此的“三下乡”,才是“三农”的所盼所需。 就其“三下乡”职责范畴而言,实际上是各有分工的,是殊途同归的,而不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只要端正思想和行为,就会卓有成效。比如:文化下乡包括送图书、报刊、信息下乡,送戏、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下乡,在农村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知识、科技培训下乡,在农村经常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送医送药送健康送科学育儿知识送医改成果下乡,培训好农村卫生计生工作人员。将这些工作落到了实处,自然而然就会出成绩。 总之,为了大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科技建设、卫生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提高“三农”发展能力和水平,融入于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下乡”活动不能停留于原有层面,必须实现新的飞跃。而通报表扬“三下乡双先”,向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将文明之光拨亮,将文明之种广播到贫困的农村和贫困的家庭,让他们首先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