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地的守望者
“自幼摸过鱼捞过虾,偷过李子爬过瓜。初中毕业后,做过豆腐喂过猪,扛过大个儿读过书。是个半开眼的瓦匠,二把刀的木匠。不玩扑克和麻将,专跟文学搞对象。”许福元常常这样调侃地向别人介绍自己。
许福元是顺义区临河村人,从小喜欢文学。10岁始读《千家诗》,16岁背诵《诗经》,20岁通读《鲁迅全集》,22岁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普希金、契诃夫的作品。那时候,他对于这些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虽属一知半解,但毕竟受到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熏陶。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他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文学种子。播进土地里的种子,遇到阳光雨露,迟早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第二个文艺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初学写作的许福元意气风发,把自己创作的一些民歌短诗投了出去,开始在《京郊日报》《北京文艺》上发表,初露锋芒。
写作是个需要功夫的活儿,不像农民种地,插锄就耪。许福元渐渐感到笔力不逮。他下定决心做足创作前的准备。自2006年始至2014年,他连续参加了8期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文学研修班,到北京大学、首都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听专家讲座。风里来,雨里去,急急匆匆,赶路搭车,乐此不疲。
许福元是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以往那些非常熟悉的人物,竟然变得十分陌生。于是,他重新审视生活,将那些渐行渐远的人物,一一唤回,把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尽可能原生态再现,复活在自己的作品中。
诗以言志。许福元是一个故土守望者。他将自己的诗根,深深地扎在家乡的土地上。因此,《早春》中的每一首诗,无论写的是田野里火红的高粱、金黄的谷子,还是路边绚烂的野花或青青的野草,抑或邻家的一声声鸡鸣、土坡上的一群群羊叫,都是他与家乡心灵的对话和泪眼的回眸。
文为心音。许福元的小说,如《小黑媳妇》《柴禾妞》《香火地》,表现农民的觉醒和对土地的苦恋。另有《虫爷》《干妈》《大先生》《贾半仙》和《丫头妈》等篇章,既传承经典,又接地气,语言鲜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笔下都是农村中的小人物,但这些小人物,经过许福元的精心艺术加工,跃然纸上,一个个成了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典型形象。
作品是文艺家的立身之本。许福元仍然像一个苦耕老农,坚信人勤地不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家乡的土地上,继续深入开掘,执著追求,笔无闲日,集腋成裘。自2005年始,相继出版诗集《早春》、小说集《半夏》、散文集《仲秋》、随笔集《瑞冬》和游记《印象美国三十天》。
许福元说:“一个人的文学生命,可以从六十起步,八十辉煌,百岁圆满。我与文学同行,心中的梦想,就在前面!”进入古稀之年的许福元,展开追梦的翅膀,投入生命,真诚写作,直抵复杂的人性深处,创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