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农民冬闲忙得很
隆冬时节,在沛县农村却难见悠闲“猫冬”的农民,大家纷纷走进书屋学习,走进大棚种菜,走进企业务工,走进市场调研,走进广场娱乐,将冬闲变冬忙。
书屋忙“充电”
“走,到农家书屋‘充电’去!”刚吃完早饭,张庄镇夹河村村民曹倩就招呼姐妹们到农家书屋去看书学习。跟随曹倩走进位于村头的农家书屋,这里已有十余名前来“充电”的村民。正在记笔记的村民韩芳说:“这本《架梅洗苗注意要点》就是我在农家书屋的‘老师’。按照书上的方法洗架梅,亩产量可增加300斤以上,亩均增收600元不成问题。”
“听说农家书屋新添了一批种植书籍,就马上来看看,农家书屋是我们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正在翻阅新书的村民曹晴说,“前段时间我种植的大棚黄瓜出现了叶子蔫巴的情况,我从农家书屋中查询了解到,这可能是由于我没有及时揭草苫子,造成黄瓜生理紊乱的原因。我按照书上的要求,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揭开草苫子,叶子很快就恢复了生机。”
近年来,张庄镇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基础工程,目前全镇所有村(居)都建起了农家书屋,藏书量达10万余册。而且这些农家书屋均统一配置书柜、书桌、板凳和报架,并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每天准时向村民免费开放,书籍涵盖种养、科普等多个种类,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学到农业新技术、了解致富新信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发家路。田楼村生猪养殖户老杨如今一有空就去“泡”农家书屋,并总嚷嚷着“晚了可没地儿”。以前每到母猪产仔时,他总担心饲养不当导致猪仔死亡。一次在农家书屋看书,他从《养猪技术》上取到了“真经”,所有不明白的技术问题都迎刃而解,年收入5万多元。
大棚掘“黄金”
走进朱寨镇甄庙村种植户刘艳霞的蔬菜大棚,满眼望去尽是嫩绿,各种时鲜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再有三四天,这些黄瓜就能上市了。”刘艳霞指着一根根鲜嫩的黄瓜笑得合不拢嘴,“我2010年开始种大棚蔬菜,种了大小3个棚,有辣椒、黄瓜等10余种蔬菜,一年一个棚可收入两万余元。”刘艳霞高兴地说。
刘艳霞回忆说,以前没种大棚蔬菜时,冬季地里无活,大家闲着没事,不是围在一起晒暖、闲聊,就是躲在屋里看电视、打麻将。但现在不一样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发展把冬闲时节演绎得红红火火。现在她每天都在蔬菜大棚里忙活,看着经过自己的精心照料,各种蔬菜欣欣向荣,感觉很幸福。
“别看现在室外温度达到了0℃以下,但蔬菜大棚内温度却有16℃左右。”在马元村,村民张影一边采摘西红柿,一边介绍起自己的蔬菜大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给蔬菜大棚穿上了棉袄,提高了蔬菜的生长速度。”
据了解,为保证农民的种植效益,该镇组建了农技服务队,要求农技人员长期驻村提供技术指导,严格蔬菜标准化生产,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除草剂,以稻壳、猪粪、鸡粪等混合发酵物为肥料,利用反光膜、防虫网和辣椒汁等经过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品来杀虫杀菌,种植的蔬菜绿色生态,畅销市场。
“下步,我们还要在大棚蔬菜种植上实行品种多样化,大力发展种植高档果蔬,如礼品甜瓜、樱桃番茄等。”该镇有关负责人说。
企业挣外快
在大屯镇贾庙村村头,碰到开着刚从城里新买的农用三轮车回家的村民李洋,坐在车后的李洋儿子双手护着新买的42英寸液晶电视,脸上挂满笑容。“刚入冬时,我和丈夫到中意食品打工,每人每月收入3000余元,两个月就买回了这‘两大件’。”李洋乐呵呵地说。
为增加收入,每当农闲时节,大屯镇农民纷纷涌进县经济开发区各企业务工,华昌铝业、中意食品、广西桂柳等企业均活跃着该镇农民忙碌的身影。张艳原本是王坑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年种地的收入也就5000余元,除去必要的开支,基本不剩什么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后来,她来到广西桂柳打工,每月的收入接近3000元,家里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这些企业需要很多工人,只要不怕吃苦,务工的机会很多。”张艳说,“为帮助大家增收,镇劳保所还与宝亿制鞋、大丰食品等企业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有针对性地输出劳动力。今冬,全镇和我一样进企业务工挣钱的有上百人。”
除了到县经济开发区的大企业务工,年长一些的农民则选择到村里或附近村的小企业打工。“岁数大了,重活累活干不了,但做产品的简单包装还行。到小食品厂打一个冬天的短工,能赚3000多元。”今年63岁的王天秀说。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为使农民赚到更多的钱,该镇狠抓劳动力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涉及电工、缝纫、计算机应用等各行各业,使输出人员普遍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能,变单纯靠力气挣钱向凭技术挣钱转变。
市场摸行情
“这次去城里调研,真是没有白忙活,让我对种植大棚蔬菜有了底。”河口镇孟庄村农民周庆华谈起最近做的市场调研,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周庆华打算开春后流转一些田地种植大棚蔬菜,但是不了解市场行情,心里没有把握。于是,他趁着冬闲去市场了解什么蔬菜卖得好、什么蔬菜价格高。“市场调研是最符合市场经济的,只有了解到最新的市场行情,才能保证种植效益。”周庆华说。
目前,在河口镇像周庆华这样搞市场调研的农民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我镇种养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民的市场意识越来越强,不少农民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广播、电视介绍,而是自己利用农闲时节搞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供需行情,根据市场行情选择种养种类。”该镇有关负责人说。
“按照市场需求种菜,既好销又赚钱,我种了3年的大棚西红柿了,每年都要到县里的农贸市场搞信息调研,今年了解到西红柿价格平稳,而且销路好,我决定明年再多种一些。”刚刚从县城调研回来的袁圩子村村民袁珊珊说。
“我们农村放养的家禽运到县里去卖,市场价格每斤比当地价格至少高出2元。”养鸡户付云说。日前,她走进县城搞市场调研,掌握了市场信息后,走村串户收购了一批土鸡销往各农贸市场,大大赚了一笔。
为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益,该镇派出多名了解市场信息、熟悉农村工作的农技人员,主动带着农民到种植大户和产业基地去参观“取经”、到农产品市场上去“调研”,帮助他们了解分析市场行情,理清种养发展思路。
广场找快乐
1月20日,隆冬的傍晚寒意袭人,但胡寨镇草庙村广场上欢快的歌声却让这里升腾着暖意。村民跟随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细密的汗珠浸润着他们绽开的笑容。村民朱广英很享受这热闹的氛围,她说,劳累了一天后就会赶到广场来,人少的时候,就和几个姐妹散散步,人多的时候,就和姐妹们一起唱歌跳舞,身心特别舒畅。
“在这里,我每天都要锻炼两个小时。”村民曹大娘说,“以前要么不出门,要么就是和几个邻居一起打麻将,长久下来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久前我感觉眼花目眩,便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给我开出了这么一个处方:早晚各锻炼一小时,中午午睡一小时。坚持下来,我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在朱阁村广场,两位大娘一唱一和的表演诙谐活泼,引起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老戏迷马大娘回忆,在广场修建前,没有一个好的集聚地,她和老伙伴们一直是在家里自娱自乐,由于场地等因素限制,参加人数少,氛围也不浓,趣味不太大。现在有了广场,全村热爱戏曲的人都集中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相互评头论足,感觉很有意思。
近年来,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镇积极完善文化设施网络,重点抓文化阵地建设,一个个风格各异的农村广场使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休闲活动场所。“以前每天晚上不是早早睡觉,就是在家看电视,生活很单调,现在到广场跳舞健身,感觉生活充满幸福。”狄庄居居民郝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