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兰州农村渐行渐远的“年”文化

兰州农村渐行渐远的“年”文化

发布时间:07-11 16:22分类:农村文化
  “现在去农村过年缺少了很多乐趣,过去的那种热闹场景已经很难看到了。”2月11日上午,刚从永登老家回来的彭俊嘉说。和大多数从农村来的新市民一样,在省内一家乳品企业担任高管的彭俊嘉每年都要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农村老家过年时浓浓的年味一直是老陈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可是这几年回去时,老陈发现以往过年时村村都有的闹社火、唱秦腔、舞狮耍龙等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少了。

  记者发现,在农村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农民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下,近年来兰州市几个县区的农村传统年文化却越来越淡。在旧年俗悄悄退出人们视线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眼下农村传统文化的寂寥身影。兰州晚报记者瞿学忠文/图

  你还记得年画么?

  按照兰州农村的传统年俗,从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在窗上和墙上张贴各式的窗花、年画,以表达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企盼之情。但是走进现在的农村,人们在张罗过年的同时,还有谁会记得窗花、年画为何物?

  今年1月24日,也是农历腊月二十四,记者去皋兰县黑石川乡白坡村采访时,想找个剪了窗花或贴了年画的农家去采访,在全村300多户人家中却没有找到一家。村民李长科告诉记者,像剪窗花、贴年画这样的年俗,已经有好多年没有人去做了。“这都是过去的老习俗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没兴趣。”

  原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民俗学家张克复先生告诉记者,中国传统年画多以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鲜艳浓烈、节日气氛浓郁,画面情趣盎然,例如“胖娃娃”、“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数百年来几乎覆盖了从南方到北方所有的中国家庭。“过去在兰州,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家院落,过年时贴窗花、贴年画是必不可少的,它所展现的是一种辞旧迎新的喜庆。”张克复说。

  而眼下不止是城市,就连年味颇浓的农村,年画的影子也悄然循去。“最明显的一点是,年画缺少了载体。”榆中县文化馆的彭巨彦先生是一位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的地方学者,他认为年画的消失和很多旧年俗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农村的新房子从建筑到室内布置越来越趋于现代化。人们总觉得在新房子里贴上大红大绿的年画显得俗气,年青一代对于传统年画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寂寞的戏台

  在兰州市的很多农村,戏台几乎都建在村里最中心的位置。一个村庄有没有戏台、有没有自己的业余剧团、有没有自己的社火队,几十年来一直是衡量一个村庄经济和文化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今,依旧在村落中占据着最中心位置的戏台,却成了村里最寂寞的场所,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有关年节热闹的记忆了。

  作为兰州市农村传统年俗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春节期间唱几天秦腔最能体现一个村庄民间文化活动的繁荣程度。皋兰县黑石川乡甜水井村的业余剧团多年来一直很活跃,能自己排出一些经典的传统本戏来。在热心人的支持下,村里的戏台几年前又重新翻建,特别有气派。但这个新戏台自建成后并没有给村里人带来期望中的热闹。因为缺少资金、缺少新人,村里曾经红火了多年的业余剧团在新戏台刚刚收拾好的第一年就不得不“歇演”了。

  “唱戏搞社火需要经费,戏装、设备都要花钱。年轻人不愿参与,唱戏缺少新人,一些传统剧目排不下去,只能停了。”村上业余剧团一位负责人这样说。记者调查中了解到,在我市大部分农村,昔日红火的农村业余剧团之所以遭遇凋谢困局,除了资金困难、人才缺少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传统审美观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在即使把业余剧团再组织起来,过年过节演戏的时候还是没几个人去看。现在的年轻人对旧的文化习俗没多大兴趣。”永登县文化馆祁馆长告诉记者,随着农村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农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年俗观已经不能和过去相比了,加上电视、移动网络等影响,“农村的业余剧团已经走向末路,解散是迟早的事。”祁馆长说。

  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文化工程的支持,我市大多数农村都兴建了村民文化广场,而这些文化广场的一个很明显的标识就是戏台。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寂寞的戏台依然固守着农村最中心的地盘。

  传统社火的“断档”危机

  在兰州周边农村,社火一直扮演着一个最为重要的年的角色。但眼下这个角色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也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尴尬:缺少资金,后继乏人,市场意识淡漠。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三县农村中有60%以上的村社因为上述原因闹不起来社火,传统社火的“断档”危机正在一步步临近。

  “这两年农民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年前几个月我们就合计着要在过年时组织村民闹几天社火,但面对着缺资金、少人手等实际困难,最终还是没有组织起来。”榆中县龙泉乡水泉湾村村主任刘向宏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农村都是“空壳村”,即使有了钱购置了设备,还是有困难。村里的年轻人对闹社火这样的活动都不是很积极。“没有大多数人参与的社火,有啥意思?”

  记者从兰州市文化部门了解到,我市农村社火最繁荣的时候,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社火队。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市农村社火整体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全市各个县区大部分村社虽然都有自己的社火队和社火行头,但真正能在春节闹起社火的不足一半。

  作为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皋兰县的传统社火在兰州市的县区中一直处于前列。根据县文化部门的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县71个自然村中有69个村有自己的社火队,现在虽然这些社火队的架子还在,但每年能真正闹起社火的村社已不足三分之一。

  农村的年文化“沙漠化”根源

  农村年文化出现“沙漠化”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记者调查中发现,中青年农民大量外出,导致农村缺少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是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兰州市劳务输出办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各个县区尤其是三县农村劳动力中,每年都有近一半在外打工或经商。而这部分外出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闹社火的主体是中青年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缺少了这个骨干群体的参与和带动。其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阵地设施、活动经费缺乏,也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真正改变农村社火的现状,除了在资金、人才方面投入外,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也不容忽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工作中,用新观念来改变旧传统,这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而是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继承。”兰州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说。

  民俗学家张克复先生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传统文化活动本身形式内容的落后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管理者要在引导农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和振兴农村传统文化方面多下工夫,让包括社火在内的农村文化真正实现突围。对社火等传统年俗,目前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去恢复它繁荣时的原貌,而是要注重如何保护和传承,应该结合新的经济生活环境、新的娱乐内容追求,探索一条符合传统年俗文化的生存之道来。

水稻白绢病及其防治技术 紫花苜蓿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