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繁花似锦”
清晨,广场上健美操、太极拳、羽毛球等多种健身运动交错进行;华灯初上,人们和着悠扬的乐曲跳起健身舞;节日,广场上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这是田林百姓尽情享受文化惠民活动带来的幸福生活的一个个缩影。
田林县聚居着壮、汉、瑶、苗、彝、布依等11个民族,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北路壮剧的发源地。继2006年北路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该县又陆续被授予“中国壮剧之乡”称号,并被命名为“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该县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的群众基础,响亮的文化品牌四大优势,根据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结合田林文化特色,坚持“小活动不断线,大活动经常办”的原则,常年坚持开展有声有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繁花似锦”。
基层文化活动有场所
每天夜幕降临,在利周瑶族乡百达村村部广场上,男女老少都聚集在这里,有的在戏台上排练壮剧,有的在戏台下唱歌跳舞,有的聚在一起拉家常……这是田林乡村文化的一个缩影。用村民自己的话说,这已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文化娱乐生活。
平塘乡同祥村业余剧团团长岑林说:“我们村以前没有好的排练场地,去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新建了戏台,全村男女老少可高兴了。”每天清晨和傍晚,岑林和其他村民都会如期来到这里唱起他们熟悉的壮戏。
近年来,田林县坚持把恢复发展和扶持壮大农村业余剧团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阵地建设,让群众文化活动有场所。该县以“建设100个村级文化戏台、扶持100个基层业余剧团、每年组织100场群众文艺演出”“三个一百”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大气魄绘制文化发展蓝图,给“文化田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采取多渠道筹资、全方位共建的方式,先后建成14个乡镇文化站综合楼,168个“农家书屋”,37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逐步形成了以县级“文体中心”为支点、乡镇文化站为节点、村屯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城乡全覆盖文化阵地网络,让广大群众能够享受到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该县还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投资10亿元的民族风情公园、投资5亿元的岑王老山旅游生态园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投资360万元、建筑面积2176平方米的田林群众壮剧院也在积极筹建之中;投资6210万元的田林县金鸿商业广场及投资1.13亿元的数字化影院开工建设;投资1.6亿元的环球商业中心已竣工开业;投资1720万元的民族民俗风貌街建成开街,成为田林崭新的城市文化名片。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初步兴起了一批专营民族文化的企业。
基层文化活动让群众当“主角”
多年以来,田林县按照“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自己当主角”的工作思路,明确文化工作的重心不仅仅是“下移”,更是扎根,在群众中生长创造出新的形式、新的生命力。
田林壮剧从明清时期诞生一路走来,历经300多年沧桑,却历久弥新,每逢春节或是其他重大节假日,在田林及相邻县区的村寨,都上演着一场场壮剧。每当锣鼓敲响,马骨胡奏响,正在吃饭的群众会丢下饭碗,循着声音来看戏,壮戏已融进老百姓的血液中。从2006年至今,田林县已举办了9届壮剧节,每场壮剧演出,到场观看的观众都达到千人以上。
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田林农村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除了群众的钟情喜爱,还有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动。
该县坚持围绕“五个有”(有一支队伍、有一套器材、有一套服装、有一块阵地、有一名辅导员)的标准,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农村业余剧团。据悉,目前该县已组建规模在20人以上的农村业余壮剧团队84支,常年活跃在城乡村屯演出。同时,该县还经常组织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村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基层文艺骨干开展“面对面” 、“手拉手” 、“一对一”的结对服务,促进了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发展;经常组织文化、司法、计生、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为农民送去科技、卫生、法律等知识;组建了6支义务放映队到全县14个乡镇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实现了农村免费数字电影天天放;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
如今,该县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牢实,基层文化活动已让群众当上了“主角”。(冉俊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