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万家灯火点亮农村致富路

万家灯火点亮农村致富路

发布时间:07-16 16:27分类:农村文化

罗定市老关村的村口,陈大婶刚从镇上买回一套卡拉ok设备,提着大包小包,满脸笑容地回家,“现在有电好呀!打米、加工乌榄都方便得很,过几天我们这里要举办文化艺术节,我还专门为女儿买了卡拉ok设备给她练唱歌呢!”

2008年以前,老关村居民只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之后,农村的生活开始鲜活起来。这前后的变化,得益于南方电网公司在广东农网建设过程中的持续投入。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8年,广东电网公司解决了全省5.19万户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2008年底,实现全省自然村“村村通电”和广东电网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的目标。农村用电节节攀升,截至2011年底,广东农村用电量达到2714.62亿千瓦时,比2009年增长28.99%。

实现“户户通电”

1998年至今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电力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力实施农网改造政策的东风,广东电网加大投入,全面开展了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两改一同价”,开启了庞大农村用电市场。

历经第一、第二批农网改造工程,广东各行政村已实现通电,但下属自然村尚未实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等多种原因,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于城市,偏远地区通电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距离老百姓的期盼还有相当的距离。

以罗定市为例,到2005年,该市有800多户4000多村民未能用上电。2007年至2008年,广东电网公司投资了800多万元,架设10千伏线路共26.8千米,低压线路共74千米,安装变压器22台,彻底地解决了该市“无电村”的用电问题,实现自然村的村村通电。

充足的电力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了让农村都用上稳定电,广东电网公司“软硬兼施”,一方面加大农村电网建设,一方面大刀阔斧加大农电机制改革,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后盾。

在软件管理方面,练好内功,深化农电管理体制改革。长期以来,由于农电管理标准不一,收费标准各异,农电服务基本是空谈。广东电网公司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南方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按照“成熟一个接管一个,成熟一批接管一批”的原则对具备条件的代管县级供电企业进行分批接管。2009年12月31日,广东电网公司与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政府、澄海区电力公司签署接管协议。至此,历时5年的广东50个县级供电企业“代管”改“直管”任务全部完成,统一的广东电力销售市场基本形成,50个代管县级供电企业的体制改革工作顺利结束。

在硬件设施方面,广东电网加大投资,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农村电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往的农村电网,尤其是代管县农村电网设备残旧,综合线损高,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差。为此,广东电网不断加大对县级供电企业电网的支持力度,开展了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省农林场配网工程、国家县城电网改造、省民心农网工程、无电村无电户电网改造工程和县级电网建设。

截至2011年,广东电网公司累计投入561亿元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总经理廖建华表示:“2012年计划完成61亿元农网投资,2年内完成农网应改未改地区的改造升级。”

稳定电压降低电价

打通农村致富光明大道

农网改造升级后,农村用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停电时间减少,用电量增加,这组数字的“一升一降”正是近年来农村用电市场变化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2011年农村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比2009年减少25.8小时,下降72.1%,与此同时,广东农村用电量达到2714.62亿千瓦时,比2009年增长28.99%。

“以前电价9毛到1元,有些甚至到1.2元。现在电价降低了,电压稳定了,用电比煤气还便宜,所以村里很多人喂猪的饲料都用电器来煮。”家住茂名牙象村的莫德宇,10年前只敢用15瓦电灯,全家人每月只用5至10度电量,如今家里新添置了空调、电冰箱等现代化电器。

农网改造升级、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为广大农村带来新生活:随着电价降低,供电质量的提升,大量家电走进农户,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网改造后,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不仅提高了群众对供电质量的满意度,更打通了农村致富的光明大道。

饶平县大埕镇位于广东省的最东端,是广东省的“东大门”。2008年以前,大埕镇经济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经济增长点较为分散,长期以来无法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有着千亩浅海金滩,在发展海水养殖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当地电网“卡脖子”,全镇只有3个鲍鱼养殖场。“我们都知道海水养殖可以赚钱,但是苦于电压不稳定,我们都不敢贸然行动。”大埕镇村民梁伯透露了村民们的想法。然而这一想法在2008年后悄然发生了改变。“一座座铁塔立起来了,我们的信心也一天天增加”。

从2008年起,广东电网公司加大当地水产养殖业配套投资,2011年投资70.01亿元进行农网建设,建成投产变电站32座。经过新一轮的农网改造,海水养殖业有了充足的电力保证。养殖户们纷纷增资扩产,原来只有3个鲍鱼养殖场的大埕湾,如今拥有400余个虾场和鲍苗养殖场。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2.25亿元,其中80%以上来自海水养殖业。

村民从渴求“用上电”到如今“用好电”,沐浴着农网改造的春风,他们利用电力开启了自己的致富之道。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农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骤减24.415小时,减幅高达62.83%,2012年上半年,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2%。

观察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让城乡人民共享现代生活


过去,在梅州农村地区曾流行这么句顺口溜:用电像鬼火,电视长黑影,电价真离谱,电工是大爷。现在,顺口溜发生了改变:电灯明又明,电视看得清,电价很公平,电工服务勤。顺口溜的改变折射出了广东电网公司近年在扶持农村电网建设,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贡献。密布城乡的庞大电网,将电力源源送到农村千家万户,正在成为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行力量”,织就这张巨网的“功臣”,正是默默坚守和奉献的广东电网人!

无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让城乡人民同享文明,始终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地方发展,电力先行,农村发展,同样也需电力先行。农网改造这项惠及农民的大工程,正在给广大农民带来新生活,让许多农民生活走进“春天里”,并对统筹城乡发展、启动农村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棚葡萄的种植管理 百合的鳞茎青霉腐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