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走出来 再回到农村去
一个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80后姑娘,在主城区好几家律师事务所向她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却选择到一个高海拔贫困村去工作。
在3年多的时间里,张利的到来让重庆武隆县巷口镇蒲板村发生了变化——留守儿童有了父母般的关爱、村民们能免费挑选御寒衣物、村里还建起了人畜饮水工程……
张利曾有机会调到巷口镇甚至是重庆武隆县工作,但乡亲们舍不得她,她便选择继续留在蒲板村。
放弃主城工作机会,去了偏远山村
张利今年27岁,重庆巴南区人。
“我虽然出生在主城片区,但家里也是农村的。”自打到蒲板村上任以来,就不断地有人问张利为啥选择到偏远的农村工作,她总是笑着回答,“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为了让张利上大学,她的母亲曾放弃了去大医院做手术的机会,从而导致终生无法独立行走——这是张利心中的一块伤疤,同时也激励着她学成以后再回到农村,为大家做点什么。
大学毕业之时,张利毅然放弃了留在主城工作的机会,去了重庆武隆县巷口镇最偏远的一个村,成为蒲板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千方百计募捐,独自扛回千件衣物
上任以后,张利很快发现村里的留守儿童特别多,有的孩子甚至没人照顾。
“有一对兄妹,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外出打工,每周只有2元零花钱,他们还省着拿回家给80多岁的奶奶。”说起村里的留守儿童,张利红了眼眶,她说自己一定要为这些“懂事的娃娃们”做些事情。
为了给孩子们买些生活学习用品,她找村里的个体户、镇上的单位职工、甚至在回主城的火车上向乘客们筹集爱心款。
蒲板村平均海拔1200米,冬天非常寒冷。张利就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在主城各个小区摆摊设点,号召居民们捐衣服。
去年1月,张利在村里建起“爱心驿站”,村民们可以免费挑选称心的御寒衣服,而这里的近千件衣物都是她一个人大包小包扛回来的。
通过公务员考试,仍选择留在蒲板村
2011年末到北京参加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的培训时,张利通过协会申请了蒲板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并争取到了20万元资金。
从项目申请到寻找水源、选址、做可行性报告、修建,每个环节张利都亲力亲为,今年5月,项目建设资金出现缺口,她又自告奋勇参加“赢在乡村 圆梦中国”电视大赛,为项目赢得了10万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去年7月,张利通过了公务员考试,本有机会离开蒲板村,调到镇上甚至县里工作,但乡亲们舍不得她,纷纷请她留下来,她便真的留在了蒲板村,由一名大学生村官蜕变成为一名驻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