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统筹谋发展 建设新农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我们能建设什么样的农村,我们如何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农村?不停追问与沉思之后,湖南省湘潭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一个田园风光与城市文明水乳交融的新农村。
面对湘潭的选择,市委书记陈三新说,伟人桑梓地,向来激荡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胆识,我们的干部就要敢于瞄准未曾达到过的目标,敢于探索未曾开创过的路径,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011年7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韶山率先富裕的意见》正式出台,将湘潭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让农村新起来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湘潭市农村的真实写照,也是让农民长期头痛的问题。
“要让广大农民走上一脚好路,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拥有一个便捷的路网!”湘潭市一边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一边勒紧腰带自筹经费,资源不断向农村道路建设倾斜。
湘潭县石潭镇古云、古城两村的支书给我们算了笔账:1991至2010年,两村共投入375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33公里,入户率分别达到95%、60%以上。这些资金90%由政府投入。
在“十一五”结束之时,湘潭农村公路通畅行政村达到153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4%;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1年的100%,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
古云村村民陈石林说:“我对村里面最满意的就是前面这条路,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出入很方便。”当得知市里计划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再实行组组通,让村民串门都不走泥巴路时,他爽朗地笑了。
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是湘潭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古云、古城村民说,近几年,两村先后对2000亩农田进行国土整理;2008年,古城村由国家投入120万元修建一座机埠;2011年,古云村启动大型机台建设,两村4公里防洪大堤均加高1.5米,旱涝保收率达100%。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湘潭市完成各类水利工程投资13亿多元,农田有效灌溉率超过93%,旱涝保收率达85%。仅2011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就达5195.26万元,兴建供水工程21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0.7万人。
走进古云村赵师傅家中,他正在用沼气烧水、做饭。他说,过去烧水做饭不离柴、煤,现在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不仅能供全家的日常炒菜、烧水,还能给7头生猪煮潲。
“煮饭不烧柴,热水自然来”成为湘潭农民新生活的又一生动写照。据统计,2007年以来,湘潭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2.25万口,农村入户率达21.7%,并由此推广了“猪—沼—稻”、“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显现。
“过去,家里的节能灯开老半天还是朦朦胧胧;现在,一按开关就亮堂堂的了。”谈起村里电、气、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湘乡市昆仑桥办事处新坳村支部书记贺录申深有感慨。湘潭与省电力部门积极衔接,2006至2011年共完成1500多个村的电网改造任务。
目前,覆盖湘潭城乡的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逐步织成并不断完善,农村人居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
突出产业化发展
让农民富起来
生猪、粮食是湘潭农村长期以来的当家产业。但因分散种养、农产品深加工少,比较效益相对较低。产业化、统筹、“两型”、绩效……新理念激发新动力,发展生猪产业和都市农业两大产业、提升农民和农业两个素质,湘潭出实招、求实效。如今,湘潭生猪生态养殖、产业链建设、出口外调稳居全国前列。
农业产业化,并非简单地将农民推向市场,更需要政府助力。湘潭一方面依靠生猪调运大县奖励资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良繁体系建设项目等各类项目争取国、省专项资金,一方面加大自身投入,5年时间两者共计投入养殖业惠农项目资金约4亿元。
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通过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着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把粮食、生猪、竹木、油茶、湘莲这些优势资源,通过深加工推向市场、占领市场、打响品牌,这是湘潭为自己的农业产业化选定的康庄大道。
截至2011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7家,比2005年增加5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97.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40%上升到2011年的70%。
抓住地处长株潭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湘潭出台系列优惠政策,落实扶持资金,加快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到2011年,全市各类休闲农业企业及农家乐已发展到4000余家,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吸纳了农村劳动力6.4万人就业,带动了1.5万户农民致富。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是湘潭的特色,也是农村发展的潜力所在。韶山村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龙头,依靠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特色之路,如今全村456户居民,98%住上了新楼房,还有80多户买了小汽车。
随着养殖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壮大,农民腰包开始鼓起来。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500元,同比增长21.6%,总量和增幅保持全省第二,并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突出环境整治
让村庄美起来
沿着进村的宽敞水泥大道漫步前行,左边池塘碧水垂柳,不时泛起涟漪,右边草地上健身器材错落有致,村里的老人们正在活动筋骨,互拉家常。环顾四周,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整个村落不见任何垃圾踪影,韶山市大坪乡黄田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抓环境卫生整治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民生的改善。”湘潭市长胡伟林说,今年上半年市财政投入40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目标是通过几年的整治,实现城市客厅化、农村公园化。
现在,一座座清洁秀美的新村庄正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湘乡市白田镇中兴村探索出的垃圾减量分类、门前三包、评比公示等方式,走出了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尴尬困境。
各个乡镇、村都在积极摸索适合自身环境治理的模式,仅半年时间,清运垃圾2万余车,清除卫生死角2.1万处,清扫道路3000多公里,整治河道320余公里,清理塘、坝、水库等水体2万多亩。
随着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深入,湘潭市又将目光瞄准了农村规划这个长期困扰农村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不久前,市委书记陈三新率领规划局的干部,带着农居规划设计图,来到韶山市银田镇长田村。面对村民满脸的期待,陈三新指着方案模板亲自介绍三种不同风格的民居设计方案。“村庄要有总体规划,不能盲目照搬城里,农村要有农村的风格。”
要从“安居”向“宜居”转变,从“村庄”向“社区”转变。目前,韶山市已计划将规划进村列为实事工程,为村民免费发放规划设计,整个湘潭市也正积极筹划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
在湘潭,农村将不再被贴上穷、脏、乱、差等标签,这里的新农村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引下展现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这里的农民有了新的选择和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