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临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恒久远 少年永流传

临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恒久远 少年永流传

发布时间:09-01 04:40分类:农村文化
  “花儿”是一个非常浪漫而又令人陶醉的名词!用花儿来命名民歌,集花儿的形象美、色彩美、神韵美、气味美于一体。以花命名的民歌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

  在中国,据说古代把《诗经》也称之为《葩经》,这个“葩”就是“花儿”,译成白话就是《花儿经》。

  在国外,据说匈牙利有一种爱情歌曲被称之为“花之歌”,其命名来由是因为这些歌曲总是一再地提到花,并用花的名字来称呼心上的情人。

  但前者仅属推测,不是明确称歌为花,后者称为“花之歌”,是以“歌”点明艺术品种,不是完全以花代歌。只有花儿才直接以“花儿”代称这种文学艺术形式,更富有韵味。

  “花儿”是发源于青海的一种民歌,亦称“少年”,是一种民歌的两种称呼形式。由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共同传唱。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其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歌曲表达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称。2009年被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民歌称为花儿,而少年大家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花儿是一种美的象征,唱花儿就是歌唱美、追求美的行为。这种美始终贯穿在花儿中,比如不同曲令的传统衬词中就有“阿哥的白牡丹”、“阿哥的乖嘴儿”、“我的杨柳姐儿”、“我的大眼睛”、“阿哥的肉呀”等等极其亲热的称呼,充满了千丝万缕的柔情和对美的倾倒向往。用花儿来象征心上的人,象征这优美的艺术,象征那青春的年华、甜蜜的爱情。

  花儿其实是学术界的一种叫法,在青海当地人叫做“漫花儿”,更准确地说叫“漫花”,由于当地发音多带“儿”音,所以“漫花”外人听起来就是“漫花儿”了。

  从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儿”的关键在于“漫”,与我们常说的“漫谈”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年“六月六花儿会”,青年男女就会背上干粮,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儿”,类似其他地方的赶庙会或踏青。他们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总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儿”。青海的姑娘如花儿一样美丽,青海又把小伙子称为少年。《花儿与少年》描绘青海高原春天的美丽及青年们像春天般美丽的爱情。花儿般的姑娘,踏着轻盈的舞步,唱着迎春之歌,来到画一般美丽的山野,她们的歌声吸引了英俊的少年。

  1956年夏天,中国花儿王朱仲禄以西北民间歌舞为素材,同作曲家吕冰、舞蹈家张民新合作,编创出花儿、舞蹈相结合的歌舞《花儿与少年》,先后在北京、西安演出大获成功;后又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好评如潮。

  2016年7月8日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为了更好地纪念中国花儿王朱仲禄,组委会在原有歌舞剧基础上重新演绎编创首届丝路花儿艺术节开幕式第三篇章《青海花儿,花儿少年万年唱》主旋律《花儿与少年》。

防治五味子根腐病 除草剂的药害安全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