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力木拉提·泰来提:新疆的文学翻译遇上了最好的时期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天山文艺奖”颁奖典礼上,新疆作家协会翻译家分会副主席、秘书长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被聘请为颁奖嘉宾参加了这一盛典。作为“天山文艺奖”曾经的获奖者,也作为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和“哈密十二木卡姆歌词”的汉译者,以及“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民汉互译作品的组织和审读者之一,狄力木拉提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文学翻译事业发出由衷的感慨:“现在,新疆的文学翻译遇上了最好的时期,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培养和壮大文学翻译队伍,才能更好地为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铺路。”
文/图本报记者张蓓 翻译之路,从兴趣走向责任 4月22日,记者见到狄力木拉提时,他正在忙着完成一个国家项目——《维吾尔民歌集》汉译本的翻译工作。 出生在伊犁的狄力木拉提从小就和身边的汉族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他从小就熟练地掌握了两种语言,后来也一直就读于汉语学校。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哈密一所汉语学校当老师,成了这个学校唯一一名教汉语语文课的维吾尔族老师。在课余时间,他一直坚持汉语文学创作,偶尔也会翻译些维吾尔族歌曲或诗歌,这些原本是他的一种兴趣爱好,却因为和同事一次无意间的交谈变成了毕生追求。“当时我们办公室的一位老师问我‘维吾尔族有哪些著名诗作?’我竟一时语塞。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自己都不清楚维吾尔族的文学状况,其他民族的朋友可能就更不了解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情况。”于是,他立即买来一本经典维吾尔诗集,两本《维汉大词典》,一本放在家里,一本放在办公室,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翻译生涯。 2005年,他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2007年荣获“汗腾格里”文学翻译奖;2009年,由他翻译的儿童系列长篇小说《楼兰古国之奇幻之旅》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如今,他自己创作和翻译的作品也能称得上著作等身了。 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无与伦比的精妙之处。”狄力木拉提说,文学创作是对语言最精美的使用和呈现。无论哪种语言的文学作品,只要能成为经典流传后世,就会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其中一个多民族地区,文学作品作为各民族间互相交流理解的载体是非常合适的。“两个讲着同一种语言的年轻人谈恋爱还会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更不要说两个语言不同的民族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媒介,怎么能畅快地交流交往呢?”他幽默地比喻道:“文学就是这样一种良性媒介。” 从2014年起,狄力木拉提开始担任文学杂志《民族文汇》主编,刊物改版后,特地设置了“文苑纵横”这样面向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的栏目,也有“经典回顾”“写意新疆”这样介绍新疆各民族作家作品的栏目,改版后的刊物已争取到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即将推向全国。不仅如此,狄力木拉提和同事已经与湖南一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网络传媒公司取得联系,今后将通过该公司的网络平台,更多更便捷地传播新疆各民族的文学作品。“我希望能通过这些平台,让全国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了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新疆的文学翻译队伍在不断壮大“2004年,我接到了去鲁迅文学院学习的通知。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狄力木拉提回想起自己第一次专业、系统地学习翻译的经历,至今满是兴奋。当时他参加的是全国少数民族中青年翻译班,这个班有来自全国22个民族的学员。4个月的学习,使他开阔了胸襟和眼界,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文学翻译对我国各民族文学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鲁院回来后不久,他调动到了自治区文联从事翻译工作。 当时,新疆的文学翻译队伍正处在一个断层。老一代翻译家有的去世,有的年事已高,无法再从事繁重的文学翻译工作,而新的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新疆的各民族作家大多用母语创作,如果没有一支文学翻译队伍,对各民族文学的译介是不可能实现的。个人的学习经历也使他明确感觉到系统学习和培训一支翻译队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