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喀什噶尔老城的前世今生--喀什老城保护综合治理工作纪实(一)

喀什噶尔老城的前世今生--喀什老城保护综合治理工作纪实(一)

发布时间:09-24 02:53分类:农村文化

  编者按:历时5年的喀什老城保护综合治理项目,是一项伟大的壮举,给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注入了活力,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华丽转身,再次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熠熠发光的璀璨明珠。本报记者在2015年年末喀什老城保护综合治理核心片区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完工之际,走进喀什老城,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笑脸、一颗颗跃动的心,都撞击着记者的精神世界,让记者看到老城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在从党中央、国务院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规划和智慧引领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新疆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书写下令人惊叹的为民服务的壮举!

  2015年12月的最后一天,晨光熹微,喀什

  噶尔老城从静谧中醒来。

  艾尔肯·阿吉推开阿图什巷31号自家那扇嵌着精工木雕的大门,大门发出沉稳的声音。妻子努买尼汗跟在他身后。正在门前洒扫的邻居家女主人弯腰向他道晨安,他弯腰回礼。

  他要乘早班机飞往乌鲁木齐,与那里的建筑商洽谈生意。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阿图什老巷里,艾尔肯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这条老巷里承载着他的童年,但童年的记忆是灰色的。今天,走在改造后充满了维吾尔文化特色的小巷里,在内心深处涌动了很久的自我肯定和荣耀直直地冲撞着他的心脏。

  他不禁放慢了脚步,抬眼望向老巷的尽头。这条巷道没有尽头,因为它还连接着吾斯塘博依路、库木代尔瓦扎路、艾提尕尔清真寺……强烈的幸福感从内心迸发

  艾尔肯想起昨天来家里采访的两位记者告诉他,很多作家都说喀什像蒙着一层面纱,怎么也看不透、写不好。

  “其实啊。”他在心里想:“老城的魅力就在小巷,小巷像个迷宫,不在这里居住的人一定会迷路。”而他,小时候也曾在这座纵横交错着数百条巷道的老城里迷过路。

  艾尔肯·阿吉幼年的记忆中,一家人挤住在40多平方米用生土建造的房屋内,一个男子汉不断生长和壮大的豪气总是会被狭小的空间和擦身而过的兄弟姐妹抹去棱角。喀什老城核心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4.9万人,大大超过上海。

  每到下雪天、下雨天,由于没有上下水管道,老巷里家家都要把院里的积水泼向门外窄窄的巷道,回家时人的双脚总是趟在冰凉的泥水中。冬天在房顶上如厕更是令人尴尬……

  那是多么不堪回首的岁月啊。他转过身回望自己坐落在老城的新家,那是一座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的缀满了砖雕工艺、承载着浓郁维吾尔民居特色的三层“豪宅”,而房屋内部,简直是一座有着近三百多种花纹和图案的砖雕、木雕作品的维吾尔建筑风格的“博物馆”。

  这是他创办的建材公司里十几位雕刻师傅的手艺,汇集了维吾尔建筑艺术中各种文化元素相互糅合传下来的砖雕和木雕花纹及造型,既有莲花、牡丹、向日葵等中原文化的元素,也有葡萄叶、巴旦木花等维吾尔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如他所愿,凡是进到家里来的客人,都说这不仅是喀什老城改造后矗立起的一座典型维吾尔民居,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维吾尔建筑雕塑艺术的博物馆。这座新居曾令多少疆内外游客赞叹不已!

  他的这座新居,被当作喀什老城维吾尔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局部复制在新建成的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里,向所有国内外游客展示维吾尔民居中的精美砖雕、木雕艺术。

  艾尔肯·阿吉是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逐渐过上了好日子。这次老城改造中,他在装修自己的新居时,特别在中庭位置设计了一组砖雕,通过不同的花纹,记录了自己人生的每个发展时期对党和政府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每当家里有亲朋拜访,他都会站在砖雕前,为客人们介绍自己是怎样在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指引下,一步步富裕起来的。他要让更多的老城人吸收更多的新信息,在好时代里走进好人生。

  喀什老城区共计28个棚户区被列入保护综合治理计划,相当于在传统意义的老城区基础上,向外延展了大约一倍的面积。在这块8.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6.5万户、22万居民,占喀什市区总人数的50%。而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老城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70.49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由国家、自治区及喀什地市两级财政补助,这是喀什噶尔老城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护改造,也是喀什老城居民世世代代享受到的最实惠的一次生存条件的大改善。

  而艾尔肯的新居就是改造后按照统建主体、自主装修建造起来的。自2015年5月搬进新家后,每次走向家门,他的心里都会涌起儿时的记忆,每当记忆与今天矗立在面前的这座新居相遇,强烈的幸福感就从内心深处迸发。这种幸福感,他也会从自己身边的老城人脸上明显地感受到。

  妻子在逐渐清晰的晨光中,站在家门前的台阶上向他微微一笑,抬手向他挥了挥,那笑容向他传递过来一股亲情和柔情。这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艾尔肯·阿吉回转身,加快脚步走出老城向飞机场赶去。

  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因为时间还早,老城里的花盆巴扎、帽子巴扎、坎土曼巴扎还都只是一条条正在晨光中慢慢醒来的道路,只有库木代尔瓦扎喀斯坎巴扎路31号库尔班江家的乐器店里,朝气蓬勃地亮着灯,门楣上悬挂着《喀什市艾沙汗维吾尔族乐器制造行》的牌匾。

  艾尔肯·阿吉看到店主年轻的儿子库尔班江·阿不力米提正坐在工作台后认真地打磨着一把即将完工的热瓦普。这位乐器行的第六代传人,会说汉语、英语、韩语,还会运用“支付宝”等各种现代金融工具,正在筹备开办这家乐器行的网上电子商务。

  他曾带着内地来的客人走进喀什市艾沙汗维吾尔族乐器制造行。推开缀满蔓果和葡萄花纹的木雕大门,浓郁的维吾尔风情扑面而来,墙壁上悬挂着十几种装饰精美的民族乐器,店中央的柜台里,则摆放着造型精巧,带有中南亚风格的铜器、维吾尔风格的木碗、木勺、欧洲风格的木质首饰盒、东方风格的葫芦雕花……让人仿佛回到了千年以前的喀什噶尔,回到了商贾云集、驼马喧嚣的古丝绸之路。

  喀什市艾沙汗维吾尔族乐器制造行,位于喀什噶尔老城著名的作坊街——库木代尔瓦扎巷。清朝末年,作为天山以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喀什噶尔城人口激增,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郡王祖赫尔丁主持扩建喀什噶尔城,将艾提尕尔清真寺以西包括徕宁城东都划入城内,南门西移至积沙的旧河床上。

  这是老城历史上较大规模的一次以扩建为目的的改造工程。维吾尔语中沙叫做“库木”,把建在沙上城门叫做“库木代尔瓦扎”(沙门)。作为王都的南门内通道,这里渐渐繁华起来,最终形成了喀什噶尔最著名的手工作坊一条街——库木代尔瓦扎巷。

  在这条长300多米的街道两旁,汇聚了喀什最著名的维吾尔民间乐器世家——库尔班江家的乐器行、喀什最大的铜器世家以及大量的铁皮器具加工、小刀制作、传统薄木蒸笼、木兰旋木、棉絮翻新等作坊。

  从早到晚,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砂轮磨刀旋车刻木的沙沙声、试琴敲鼓的乐器声回荡在巷子南头的艾提尕尔清真寺的上空,让这座中亚闻名的大寺始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街上的作坊里里外外都是工匠们忙碌的身影,铜器店、铁器店代代都爱将造型精美的铜铁器悬挂和摆放在店门外,向过往的人们展示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银光红光闪烁交织,古巷光芒四射,成为喀什老城里标志性的一条街巷。

  艾沙汗维吾尔传统手工乐器制造行的第四代传人、也就是库尔班江的爷爷,就在库木代尔瓦扎巷开始繁荣的时候,将自家的乐器店从一间店面扩充到了三间。他在制作乐器时还发现,维吾尔乐器的长短、大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其他风格的乐器合奏时,发音不稳定,影响整体演奏效果。他潜心研究,制定了维吾尔乐器的统一标准。

  凭着乐器世家的影响力,这个标准很快在喀什噶尔老城里被公认。现在,新疆各地的维吾尔乐器制造,仍然沿用着这个标准。小小一条街巷里的维吾尔文化影响着整个天山以南乃至中亚地区的手工业制作。这也是库木代尔瓦扎巷成为喀什老城文化标志的理由之一。

  库木代尔瓦扎巷虽然著名,却是喀什噶尔老城里最年轻的一条街巷,从1883年沙门建造至今,也就百余年历史。在库木代尔瓦扎巷最南端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对面,坐落着喀什老城里最古老的一个城区——恰萨。

  有学者写出了这样的文字:大约在公元前128年的某一天,张骞风尘仆仆地来到疏勒城。这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疏勒国的王都,也就是今天的喀什噶尔老城。张骞很惊奇地发现,疏勒城居然同中原的城镇一样,有很像样的街道和市场店铺。可以想象,当时的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

  疏勒城市场上的畅销热货,当然首推帛、锦、绮、缎之类的中原丝织品,还有月氏细毡、大秦(古罗马)的琉璃、安息(今伊朗)的香料、罽宾(今克什米尔)的麻布、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骏马、于阗(今中国新疆和田)的玉石,龟兹(今中国新疆阿克苏库车县)的铁器等等。

  而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也就是东汉中期,由中亚撒马尔罕迁入古疏勒的粟特人已成规模,希望建立自己的聚居地。经疏勒王批准,他们修建了两个城堡,其中一个就是“佉沙城”。粟特人不仅善于经商,更擅长筑城,在不长时间内,“佉沙城”规模和精美程度已经让当时的疏勒王治所转移至此,成为当时的商业及文化中心,疏勒王城。

  这座太阳照耀了2000多年的老城里,凝聚着“丝路明珠”喀什噶尔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并随着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在“佉沙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闻名中外的土陶(花盆)巴扎、坎土曼巴扎就在这里记录着千年的兴衰。

  花盆巴扎西面的吐曼路西侧,即为长条孤岛状的阔库斯亚贝希高台民居。由北而来的吐曼河在其北面东端向东再向南流去。正是吐曼河的长期冲刷、切割,才塑造出阔库斯亚贝希高台民居。

  阔库斯亚贝希,维吾尔语意为“悬崖上的陶罐”。点出了这里的地貌和早期居民构成特征。由于当时有大量的黄土和方便的水源,这里成为喀什最集中的土陶制作基地。最盛时期,分布着几十家土陶作坊。从早到晚,高台上下烟雾弥漫,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隐现其间。一层层房檐、房顶上,摆放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缸、罐、壶、碗等土陶毛坯。从高台民居到花盆巴扎的小道上往返着运送土陶的驴车。于是,在千百年前,吐曼河水与高台黄土造就出一个个土陶世家,维系着一代代土陶工匠的生计和繁衍,维系着花盆巴扎的繁荣。

  到清朝末年,这里更是出现了“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城内街市纵横,楼房层列,市场林立,犹如省垣(南关)的盛况”。喀什噶尔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文学方面,当时能否用“纯粹的喀什噶尔语”进行创作,是西域乃至中亚地区衡量文人学者水平的另一个标尺。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正是受到了这束强光的召唤,年轻时就背井离乡来到了东喀喇汗王朝都城喀什噶尔。为了写出真正的惊世之作,他求学于喀什噶尔的“汗勒克买德力斯”——皇家经学院,并长期在此执教,不断学习各种知识。直到“春花凋谢,箭一样笔直的身躯变成了弯弓,鸦翅般乌黑的头发变得像鹅毛一样雪白;而今60岁又向我呼唤,我怎能把它来抗拒。”此时他将胸腹中饱藏的学识汇聚于笔端,在11世纪初期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用纯粹的回鹘文写成并标明准确年代的文学长诗——《福乐智慧》,并将它献给后来的阿尔斯兰汗。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此后在喀什噶尔生活了16年,安葬在此。

  同是11世纪,喀什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创作的《突厥语大词典》问世。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古突厥语词典,从语言词语着手,对突厥诸族语言与阿拉伯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较欧洲19世纪末才发展起来的比较语言学早了800年,也是研究古代突厥语诸部族文学,尤其是古代维吾尔族文学的第一手材料。

  由于喀什噶尔地处南北两道的交叉点,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衢要地,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枢纽,世界上各种文明在此穿梭交汇,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的十字路口”,在吸收了中原汉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及阿拉伯文化优秀因素的基础上,喀喇汗王朝几百年间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突出地位,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是天文、地理、几何、医学等世界各地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吸收和传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福乐智慧》中,反复提到代数、几何、天文、物理及逻辑学、修辞学、诗学等等,表现出作者对这些先进文化的极大热忱与关注。

  《突厥语大词典》的内容也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哲学、动植物、矿产地质等诸多方面。例如境域的变迁、山川的走向、城镇的方位、关隘的形势、道路的远近以及儿童游戏、体育娱乐等。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在《突厥语大词典》的绪论部分,作者亲手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地图呈正圆形。这说明作者当时就清楚地知道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圆形的,表现出作者当时就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也可依此证明,当时的喀什噶尔是开放包容的,是重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先进文明的集散地。

  维吾尔民居文化代代传承

  喀什噶尔老城,是维吾尔文化诞生之地,也是中原文化与中西亚伊斯兰文化相互融合呈现之地。这些文化特性,都从阳光照耀下的老城里那一座座特色浓郁的民居中投射出来。

  改造前的喀什老城,在街区分布、巷道走向上,以生存需要为核心,受地形、地势及维吾尔传统建筑理念影响,不论方向,怎样合适怎样方便怎样走、怎样建,喀什老城在狭小方位内,数百条迷宫式街巷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外放射性延伸。

  维吾尔人喜欢庭院式居所,喀什老城尽管空间狭窄,但这里的民居仍然继承了维吾尔人的这一喜好。栽花养草,种植葡萄果树,弄得鸟语花香,一派农家气象,将院、廊、室一样不少地纳入居所。除了“阿以旺”式中庭民居(居室环绕中庭,中庭由高侧窗封闭),更多采用“阿克塞乃”中庭式民居(三面房屋、一面围墙,中庭敞开不密封)。所建房屋则受传统民居理念及当地当时建筑材料所限,以二层重叠式小楼为众,有的在楼顶搭建简易土木或木板房。维吾尔人喜好在房顶活动或睡觉,“瓦斯屈勒普”封顶处理后的房顶结实耐踩。喜欢在墙壁上修置壁龛、壁炉。壁龛多为方形、长方形,直接在墙壁上挖出,壁炉之外凸上沿,断面呈平直的三角形,摆放物品。1986年12月,国务院将喀什市命名为新疆境内唯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5年12月27日的上午,阳光穿透寒冷的空气照射进吾依塘博斯路一家改造后新建起的120平方米两层新居里。宽敞的庭院中央一棵桑树线条柔美的枝干让冬日的庭院独具一格。一道木质的楼梯从大门的右侧呈环形通向二楼,廊檐下的梁柱上虽然没有精美的雕花,但更显朴素大方。走进房间,传统的壁龛里摆放着几只碗盘,与墙壁上高而小的窗户两相呼应,形态万千。凭借喀什老城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老城居民免费盖起了新居的主体框架,对内部装修则投入了更多的钱财和心思,加上工程中的“一户一设计”理念,更让老城居民们尽情地运用了一次自己的建筑美学理想,家家户户都是按照自己的户型设计意愿由工程办公室的设计师免费进行设计,所以,每户老城新居都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特色。走在改造后的老城小巷里,生土建筑黄色的外墙、或古朴或精美的木雕大门、砖雕围墙,处处都散发出维吾尔民居建筑文化的沁人芬芳。

  每当艾尔肯·阿吉出远门的时候,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头看看今天这座在世界上都叫得响的喀什老城,在自己诞生和成长的老城里,今天正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徜徉喀什老城区,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历经5年改造后的新容颜。修护改造危旧房43178户,其中核心区修护改造10371户,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外围片区改造32807户,处理地道近48公里,另有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被修缮加固,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有风格,老城的传统形态容貌和原有空间格局得到保护。

延边州科技局落实“五同”活动将脱贫攻坚引向深入 海南三亚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注册21个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