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下足“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
地处渝东北的云阳县,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之一。然而,“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使得云阳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足,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
如何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如期高质量稳定脱贫?近日,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阳县委、县政府将全力以赴用心、用情、用力抓扶贫,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铆足干劲,苦干实干,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增强脱贫攻坚后劲,确保如期高质量稳定脱贫。
张学锋介绍,云阳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精准发力,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截至目前,全县已实现10.7万贫困人口脱贫,137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阶段,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张学锋说,接下来,云阳县将下足“绣花”的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领域改革、政策落地见效、干部队伍建设管理等五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让云阳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据介绍,按照“三高、一低、三差、三重”识别标准,近期,云阳县泥溪镇被纳入全市深度贫困乡镇。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又识别出19个深度贫困村。对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将持续3年每年整合市县级扶贫资金3000万元;对19个深度贫困村,县财政将持续3年每年安排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
深度贫困镇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实行县级领导“包干制、战区制、指挥长制”,实施“稳定脱贫、基础设施、产业扶贫、集体经济壮大、生态保护、人口素质、公共服务、村支两委”八大攻坚提升行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猛攻薄弱,让深度贫困镇村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示范和标杆。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五大件”建设,加快完善路、水、电、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叫响“天生云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接二连三”。重点培育中药材、菊花、中蜂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提高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受益,分享更多红利。
在扶贫领域改革上,深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扶贫,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组织方式,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激活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值。
在政策落地见效上,围绕“市上部署不打折、不走样,自身工作有特色、有重点”,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扶贫小额信贷等惠民政策到人到户,建立健全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低保兜底等长效机制。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管,严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地。
在干部队伍建设管理上,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三在村”,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考察、识别、历练干部的“赛马场”,着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一线脱贫攻坚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