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何家灶海上劲旅发源地
中国人民海军诞生于泰州白马庙,发源于如东(原名如皋)何家灶。海防大队、海防团、海防纵队是华东海军的前身,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威震海疆,配合陆上部队作战,打出了军威,立下了丰功伟绩。60多年过去了,至今,何家灶的人们还时常提起陈毅、粟裕、陶勇、吴福海、孙二富(孙仲明)等人的名字。电影、电视剧《五十一号兵站》就是根据海防团的部分事迹编写的。何家灶是全国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是人民军队首创的海防部队诞生地,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发源地。
1941年,在陈毅、粟裕的指示下建立海上武装,并遵照党的政策和策略,发动盐民渔民,团结一切统战力量。部队调查分析海匪情况,对海匪区别对待,一举歼灭了作恶多端的王明中部。为争取有民族感的海老大孙二富,陶勇亲临何家灶收编孙二富。任命孙二富为海防团特务营营长,使其成为抗战的力量,后又收编吴道生。陶勇、姬鹏飞为孙二富改名为孙仲明,从此,孙仲明跟定了共产党,海上战斗屡立奇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这在如东人民群众中一直传为美谈。
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东)何家灶,建立了淮南盐管地区的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装——盐民自卫队。1941年4月,一师兼苏中区在何家灶建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大队。1942年11月,在何家灶建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长陶勇兼,团部设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苏中海防团在何家灶发展壮大为苏中海防纵队,司令员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纵队组建为华中海防纵队,浙东海防大队北撤苏北后及苏北盐阜海防大队先后归华中海防纵队领导,司令员先后有吴福海、汤景延。海防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战果辉煌,在解放战争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配合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参加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粟裕参加了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工作,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的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驻地宣告成立,司令员张爱萍,海防纵队近2000人编入华东军区海军(1989年2月泰州申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白马庙为中国人民海军诞生地,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中国人民海军诞生日)。1950年1月12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令,任萧劲光为中国人民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是中国人民海军第一任司令员,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1951年12月12日粟裕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分管负责管理作战、训练及海军等军兵种工作。1952年11月8日陶勇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1955年10月24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至今。
何家灶位于长江北翼黄海之滨的江苏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长沙镇卫海村,这里的人们曾以烧盐捕渔为生,1973年围垦造田之前还处在黄海中的盐墩上。这里是一个人杰地灵、英雄聚集的宝地,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在陈毅、粟裕等人的指挥下,取得了黄桥决战的伟大胜利,苏北的抗日局面大大改观。遵照毛主席《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立即着手准备进军黄海之滨,开辟通如启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把开辟通如启海的任务交给了三纵。陈毅向陶勇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令新四军向一切敌占区发展的指示,特别强调统一战线的政策,“力争合作,准备自卫”,“又拉又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陶勇坚定表示:任凭刀山火海,在所不惧,东进!不到黄海边,一分钟也不停止!11月上旬陶勇率三纵二千余人从海安运盐河公路东进经苴镇(原丰东)到掘港,三纵领导机关暂驻掘港。
如皋(东),是一望无际的江海平原,海岸线106公里,滩涂104万亩,平原1872平方公里,作战没有高山和丘陵作屏障,只有依托大海。大海的对面是日本,这里历来是倭寇首犯要地,在唐代及明清时期就有守捉军、捍海兵、边防部队水师驻守。这里的战略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苏中前哨阵地的要地,新四军军部设在苏北,这里是苏中与苏北相联系的咽喉要道,建立海上部队十分必要。
1941年3月,粟裕提出组建海防部队。一师三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等把三旅驻掘港的独立团(招集的新兵团)改为海防团,由朱坚任团长,下编一、二、三大队。1941年7月,朱坚所在的海防团所属一、二、三大队上升为八团,孙二富所在的特务营和吴道生部编为海防团,团长孙二富,驻环港(何家灶)。三旅组建的海防团经历的时间不太长,但他在人民军队中开创了建立海防部队的先河,为建立海防部队积累了经验。
1941年4月26日,苏中区在栟茶成立。日军纠集大批兵力,对苏中四分区进行疯狂扫荡,通如启海地区的主要城镇大部沦陷。新四军面临背海作战的不利局面,为争取主动权,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指示一师师长粟裕亲临海上调查,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各港口的地形和群众基础,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上认定在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的何家灶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基础条件好。一经济上、粟裕认为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是华中甚至全国最好的根据地(物力人力最富等等)。如皋(东)是渔米之乡,有富饶的物产。二地理环境好,何家灶位于黄海的浅海里,有河北丫子、何家港,临近长沙套(古长江入海口)通海岸的深水港,滩涂上有许多的港叉和小沙洲,适合木帆船航海作战,这里距驻如皋(东)的一师师部和苏中四分区的指挥中心苴镇最近,海里有盐民居驻的51副盐墩好扎营,还有海神庙三官殿内能容纳几百人。三是人文环境好。这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过红十四军的影响。在抗日初期,建立了盐(渔)民自卫队,人民有高涨的抗日热情,陶勇部队在海上有威信,于是抽调四分区二百余名班以上干部和骨干,建立了一个直属一师的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凌海波任海防大队大队长,参谋廖开,大队部驻地何家灶。
1942年10月下旬——11月11日,粟裕主持召开的苏中军政党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在如皋(东)南坎召开,谭震林代表华中局作了报告、陈丕显、管文蔚、粟裕等先后作了《开展三冬运动》、《苏中精兵简政》、《半年来工作总结及目前工作意见》等重要报告,叶飞致闭幕词。会议期间接华中局电报,日军三个师团将要调来华中,形势仍很严峻。粟裕提出建立海防团,经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建团,并取名为苏中军区海防团。一师抽调四分区三个步兵连,两个重机枪连组成海防团,1942年11月5日粟裕、钟期光到何家灶正式宣布成立苏中军区海防团,并登上如东咸菜瓢儿船。海防团团部设在何家灶三官殿。粟裕宣布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吴福海任副团长,罗湘涛兼任政委,李中兼任副政委,凌海波任参谋长(1943年春谢友才接任),何振声任政治部主任,钟春山任政治处主任。团部人员还有曾洪祥、顾柏、赵葵、唐逸民、王全、周峰、王达、江帆、谢秋白、于晶、陆明、司徒逵、唐奎、陈飘萍、刘月论、容振华、陆占球、廖昌林、谢吉奎、江海啸等,并明确了内设机构和工作职责。粟裕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
在陈毅、粟裕、吉洛(姬鹏飞)、陶勇的正确领导下,海防团以何家灶为基地,以原苏中海防团骨干力量为主力,以盐民自卫队和盐渔民为基础,以海匪为统战对象,海上抗日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壮大。1943年9月建立苏中军区海防纵队,陶勇兼司令员吉洛兼政委,吴福海任副司令员、陆洲舫兼副司令,崔德耀任参谋长、孙二富(孙仲明)兼副参谋长。海防纵队下设三个团,一团团长吴福海。二团团长孙二富,副团长周少卿、参谋长刘光汉、政治处主任柴如奎。团部作训参谋袁士进,该团下属五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三团团长陆洲舫、教导员赵永生。海防纵队三个团都驻何家灶。而今,海防团团部三官殿旧址和海防团扎营地之一的何家墩子遗迹依存,它们是人民海军发源地的见证。
海防纵队从何家灶出发,纵横在几百里长的黄海海面上,控制了盐城、东台、启东的重要港口,构成了相对安全的滨海基地,成为苏中根据地的后方基地。开辟的海上交通线,不仅从上海等大城市源源不断运来军用物资,而且沟通了山东根据地和浙东根据地的联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中海防纵队改建为华中海防纵队。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一开始,在南京以东长江下游一线海防纵队汽艇大队为突击队,首先渡江,与敌奋战,冲破敌人的江上防线,为整个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同时,训练大队指战员奋力帮助陆军部队渡江,在船上当舵手,当骨干,驾驶着木帆船,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于江面上,往返长江两岸10多次运送数千名陆军指战员过江。海防纵队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渡江胜利后,海防纵队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这个纵队里的如东男儿:王维福是《渡江侦察记》中小马的原型。陈立富、王维福是著名的头门山战斗英雄,李长友立一等功,他们所在的“414”艇被授予头门山战斗英雄艇,陈列在中央军事博物馆。新四军在如东何家灶建立的海上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党我军夺取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和干部。何家灶是中国人民军队首创的海上劲旅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