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唢呐艺术 发布时间:11-03 03:42分类:农村文化 据史料考证,我国在明代开始有了唢呐的记载,如王西楼所作词中既有“喇叭唆哪,曲儿小,腔儿大”的描绘,因此,唢呐在我国明代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到清代(1795年)唢呐被编进《回音阵》叫“苏尔奈”。流传在各地的唢呐有大有小,有的粗犷,有的柔和,种类很多。 秦州唢呐,是流传于天水市秦州区域内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演奏艺术,尤以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为盛,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直至今天,秦州唢呐仍广泛应用于民间祭祀、集会、丰收节庆或婚丧礼仪中,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秦州唢呐已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清同治年间秦州唢呐在民间广泛流传。民间唢呐艺人传承一代接一代,至今其传人整理成册有《唢呐曲谱系列》及《民间小调系列》。 秦州唢呐演奏期间大多配有云锣、鼓、钹、铰子、梆子、笙、管、笛等组成伴奏乐器,民间为迎送客人、祭祀现场时都要采用行进式表演,唢呐演奏一般以两人为一组,很少单人演奏,祭祀时场面较大,有几十个人同时演奏同一首曲子,气势恢宏。 秦州唢呐音色高亢、明亮、抑扬顿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论用于表现自然事物或者人类的喜怒哀乐,其演奏技巧都有其独到之处。唢呐演奏根据曲牌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和内容,演奏的气氛也不同,由于曲牌的主奏和音色的区别不同,旋律各异。演奏时表现技巧需灵活应用,唢呐的演奏技巧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箫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模仿飞禽鸣叫声。 秦州唢呐作为历史悠久的一门民间鼓吹器乐演奏艺术,群众基础比较雄厚,流传范围甚为广泛,在天水秦州区域内,以西南路大片农村最为流行。 随着时代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及娱乐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代音乐对古典文化艺术的冲击力很大,秦州唢呐技艺的传承和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面临极大的生存威胁。秦州唢呐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演奏方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老艺人的去逝,已有不少曲牌失传,但秦州唢呐尚在传承人中艰难维持现状,急需保护。 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甘肃东南部,是市政府所在地,东接关中,南通巴蜀,北扼陇坻、西倚定西、甘南,该地地跨东径104°35′—106°44′,北纬34°05′—35°10′,天水是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贯通陕、甘、川三省的交通要道。天水市区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0.72度,降雨量500-600毫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甘肃“小江南”之称。总面积1.43万平方米,人口300万,其中天水市城市人口30万人。 秦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人文气息浓郁,民风淳朴,古秦州人在丰收庆典、婚丧嫁娶时尤其喜欢以演奏唢呐来表情达意、传递情感、渲染气氛。秦州唢呐作为古老的一门民间传统艺术,喜爱这门艺术的百姓很多,群众基础比较雄厚,流传范围比较广,在秦州区域内,以西南路大片农村最为流行。 来安新农合就医开出“直通车” 用系统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