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乡土木偶戏 曾经的辉煌

乡土木偶戏 曾经的辉煌

发布时间:08-13 01:10分类:农村文化
  木偶戏,也叫傀儡戏。在张掖境内的流行时间早于秦腔班社。据说,明代张掖已有木偶戏活动在城乡之间。到了清代,因张掖的秦腔还未普及,故木偶戏班遍及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清道光初年,在张掖创建的“双盛班”已有六代传人:第一代是铁柱子,第二代是铜柱子,第三代是经国才,第四代是赵延年,第五代是邵长年,第六代是邵学仁。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创建了“全盛班”,班主是魏学富、魏学俭。

  这些木偶戏班经常到张掖的甘州、山丹、民乐、高台、临泽一带演出。不少庆典、庙会、祝寿、开业等民俗活动,常常邀请木偶戏班前往演出助兴。他们走乡串镇,行装轻便;人员少,票价低;庄头、院落、寺庙、堂馆等地皆可搭台演出,群众非常喜欢看。一些街、镇商号用布幔围起四周权当舞台,进行木偶表演,供群众观赏,以扩大商号的声誉影响。

  木偶戏是用木头刻成的木偶人(主要是偶头,身子为木条做成的几何图形骨架),涂绘成形神各异的戏剧人物脸谱(生、净、旦、末、丑),再给木偶穿戴戏剧服装,由艺人操作,表演出舞台人物各种各样的戏剧套路和程式。

  木偶戏演出的队伍较小,易于流动,易于管理,一个戏班一般为10人—12人(包括乐队)。人员的艺术素质要求较高,吹拉弹唱,一专多能。所演剧种多为秦腔,也演眉户。以演唱传统戏为主,注重唱工。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八义图》《进妲己》《马武取洛阳》《下河东》《金沙滩》《牛头山》《秦香莲》《出汤邑》《大报仇》《游西湖》《大香山寺》《烙碗记》等上百本。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张掖境内的木偶戏班保持有两个,都为邵家班子。随着城乡集镇录像、电视的普及,木偶戏受到的冲击很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木偶戏已逐步销声匿迹。

友谊农场职工增收搭“绿色快车” 胡辣汤里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