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富”不如“一起富” 发布时间:2018-04-09 23:18:10分类:农村文化 华龙网4月8日16时讯(记者 刘雪琴实习生 冉桐)“要注意卫生,用好的食材,保证做出可口的饭菜,才会有好口碑,好口碑才会带来好客源。”重庆城口县棉沙村栾树山庄大巴山森林人家厨房里,陈学江正认真对店主讲着做生意的经营之道。 说起葛城街道棉纱村的陈学江,村里许多群众都是交口称赞,“他不仅自己过上好日子,还带领我们一起过好日子!”村民满意地竖起“大拇指”说到。 陈学江查看自己在村民家中定制的腊肉是否符合要求。城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年少扛起家庭重担 创业艰辛一波三折 陈学江出生于城口县葛城街道棉纱村一个普通家庭,18岁参军,21岁退役回家,当看到患有脑梗塞的母亲和刚刚失业在家的父亲,年少的他毅然决然的扛起了家庭重担。 深圳是他在外漂泊的第一站,扛大包、做保安、发传单……打过无数份工后,最后两手空空返乡,途中仅靠着馒头充饥。“忍饥挨饿、身无分文,外出的那些年,真的很心酸。”陈学江无奈地摇着头说,“没文化、没技术,就想着自己创业当老板,于是我东拼西凑借来启动资金在城口县城后南街开了一家小餐馆。” 但第一次创业,陈学江失败了。面对生活的压力,陈学江又打起了做工程的想法。有着极强执行力和行动力的他,自学成才拿到了建筑“安全员”证,包到了一些小型工程项目,但因为工程安全等因素,陈学江第二次创业仍然以失败告终。 陈学江正在指导大巴山森林人家店主制作菜品。城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总结经验再次启程 一人致富不如一同致富 尽管经受欠债、打击、挫败,尝遍各种辛酸,可陈学江不气不馁,继续保持着退役军人刚强的品质,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陈学江决定再次启程,这一年,他才26岁。 城口依靠大巴山,空气质量好,又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的美誉,利用这些优渥的资源,陈学江着手在家乡建起了园林酒店。“棉纱村距离城口县城很近,周末县城的人过来休闲娱乐也方便。”陈学江说。果然,园林酒店不仅受到了家乡人的欢迎,还赢得了许多外来游客的肯定。这一次,陈学江终于成功了。 “一人致富不如大家致富。”自己的事业倒是越发顺风顺水了,可陈学江想到自己居住的村里还有很多贫困人口,于是他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寻找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为贫困村民解决就业问题。 于是,陈学江自掏腰包为村民修建入户步道、帮助村民解决吃水难的问题、联系电信公司修建移动通讯基站……一件件、一桩桩实事让陈学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村民也逐渐打破了旧思维,准备跟着陈学江一起干。 最先受益的就是“袁家岗”和“栾树山庄”两个大巴山森林人家业主,陈学江请来专业人员为村民进行厨师、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游客礼仪接待等方面的培训,还联系银行贷款,帮助他们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陈学江的帮助带动下,两户人家生意越来越好,渐渐鼓足了腰包。 有了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村民思想开始转变,村里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很快就初具规模。“学江不忘本,自己挣了钱还想到要拉我们这些周围四邻一把,带大家一起做工,开大巴山森林人家,我们都十分的感激他。”棉沙村村民吴世春说到。 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带领乡亲把日子越过越好 架子搭起来了,规模有了,理论也有了,稳定增收、长远发展才是致富的关键。为使村民持续稳定增收,避免昙花一现,陈学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通过走访学习,陈学江带领大家打破传统思维,大胆创新,一个新的循环经营模式在村内试行开来。他将村民家里自己种植养殖的“土货”收集起来,统一销售,帮助村民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此外,帮助村民打造农家乐,鼓励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以前村民都是靠天吃饭,没有稳定的收入,现在通过农家乐的营业和养殖产品的销售,村民们现在都卯足了干劲。” 陈学江说,“这只是一个新型产业链的雏形,规模还不大,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棉沙村就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我们还将请广告公司包装宣传、规范管理模式、借助良好的自然资源继续扩大乡村旅游的发展,相信随着未来西渝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修建,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陈学江在谈到未来发展时充满自信。 “以贫服贫”有奔头 我省因大范围暴雪而受损的供电线路已抢修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