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在他乡还好吗?
遥远的小山村,一座新建的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声音在山间回荡,给这个静谧的村庄带来一片生机。
走进学堂,一年级教室里,一个瘦高个儿老师领着学生正在读生字: “h—ei—黑,黑板的黑!”
“h—ei—黑,黑板的黑!”一群稚嫩的声音跟着大声读起来。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黑板不是黑色的,这是一块白板,跟我读:“白板——”话音未落,老师自己先笑了起来。
这场景,是半个世纪前我的母校拥军小学的一幕。
上世纪七十年代,母校刚刚落成,师资及教学设施还没有配齐, 受条件所限,当时听了小半年“大课”,所谓“大课”就是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老师给一年级讲完课后给二年级讲,二年级布置好作业再给三年级讲。那时,学生单纯、听话,尽管在一间教室上课,课堂纪律仍然良好。课桌、板凳、黑板这些设施还没有配齐,因此就有了那块临时用裸色木板替代的“白板”。
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叫戚正,教音乐和美术。戚老师个子高高瘦瘦的,浓密的眉毛下一双深邃的眼睛往里抠,一脸络腮胡子,好像外国人一样,平日里感觉很凶的样子,以至于同学们都很怕他。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单是老师的外表,他出众的才华令我至今难忘。一手漂亮的板书,还会拉二胡,画画也好看,还会写词作曲、自编节目。他创作的歌舞《小算盘》和话剧《小聋女》在当时全县汇演中获得一致好评。
“小算盘,十三档,红红的珠子闪闪亮,它是我的好伙伴,天天背着它上学堂,上学堂。”歌的旋律简单欢快,悦耳动听,当年背着小算盘上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小学数学大纲里设有《珠算》课程,每天上学除了书包以外还要背上一个算盘,跑起来时,算盘珠子跟着哗啦啦的响,像伴奏一样打着节拍很好听。话剧《小聋女 》歌颂了军民鱼水情,故事讲述了解放军叔叔为一个藏族小姑娘治好了聋哑病,小姑娘又能开口说话了。我在剧中扮演那个聋哑女孩儿,至今还清晰记得那句歌词:“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聋哑姑娘说了话,解放军叔叔治好了我的病,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那时,喜欢听戚老师的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很放松,能学唱好听的歌曲,还能看老师拉二胡,在那个年代十里八乡会乐器的人不多,看老师拉二胡感觉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老师和学生都早已离开了那座小村庄,老师的启蒙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让我至今对音乐、对文学、对艺术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每每想起这些往事便心怀感恩。
又是一年教师节,真切地问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