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村文化中国白酒的发源地:甘肃武威(上)

中国白酒的发源地:甘肃武威(上)

发布时间:09-07 00:19分类:农村文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王翰的一首《凉州词》让世人皆知,武威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然而,近日根据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武威不仅是葡萄酒的发祥地,它还是中国白酒的发源地。中国最早运用蒸馏工艺酿造的烈性饮用酒即“烧酒”、“白酒”就是盛出于武威。难怪乎,前人会情不自禁地说:“魂牵梦萦寻美酒,扬鞭策马到凉州。”

  五千年前,武威产酒

  武威地灵人杰,盛产骏马与美酒。

  根据相关史料及考古发现,武威在五千年前,便有了酒。

  《蓬栊夜话》中讲道:“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石洼中,酝酿成酒,闻数百步。”这也就是说,最原始的酒,是堆积在一起的花果,自然发酵以后,形成了一种低度花蜜果酒,又称“猿酒”。另外,野生的粟、稻成熟后,无人收藏,曝于野外,经雨淋、日晒之后,发生糖化,经发酵之后就转化成酒。“盖空桑珍味,始于无情,灵和陶醖,奇液特生”。说的就是由于自然发酵的原因,酒是无意中发现的。

  据史料考证,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居住在武威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种植业和酿酒技术。从磨咀子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瓮中所藏的农作物籽种看,那时主要种植的是糜谷等谷类作物,用于作为酿酒的原料。这里出土的酒具,既有彩陶盆、罐、瓮,还有壶、耳杯、豆等,这就说明了酒在这一时期已进入了人类的生活。

  武威考古专家孙寿龄介绍,四千五百年至三千年时期的马场、齐家文化时期,由于物质条件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酿酒技术也不断提高。1995年武威市凉州区丰乐乡出土了一件马场文化时期的红陶夹沙小酒杯,口径3.5厘米,高2.8厘米,底径2.5厘米,与现在的酒杯大小相仿。小酒杯的发现,说明当时酒中所含的酒精度已增高,烈性酒已出现。由此可以推测,五千年前,生活在武威大地上的先民开始酿酒、饮酒,这在中国酿酒史上亦属早期之列。

  武威有文字记载的酿酒史,大致可追溯到战国末年,乌孙、月氏等游牧部族驻牧时期。那时,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普遍饮酒。当时,匈奴人酿造饮用的马奶酒,便由此传入内地。

  武威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商埠之地,它还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酒乡之地。

  “酒乡”的历史渊源

  武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葡萄酒的故乡。

  武威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始于西汉。《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取得胜利后,采葡萄种归。由此,葡萄品种、种植技术和酿造技术传至河西,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早在秦代,葡萄种植业及酿酒技术已随月氏人东迁而传入武威。到张骞打通西域,西部葡萄酒正式传入中原时,武威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已相当成熟,葡萄的种植也很发达,当时已经培育出适应武威自然条件生长的紫葡萄。这种葡萄色鲜味美,汁甜水多,是酿造葡萄酒的上好原料。

  到东汉时,武威的葡萄酒酿制业非常发达,已生产出高质量的葡萄酒,被视为宫中珍品。每年都有大量的凉州酒进入宫中。《三辅决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灵帝时,扶风人孟佗,仅用一斛凉州美酒,贿赂握有重权的宦官张让,就谋到了凉州刺史的官位,被传为千古笑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说的正是这件事。由此可见凉州葡萄酒之珍贵。

  三国魏时,凉州的葡萄酒成为魏国的国酒,魏文帝曹丕专为凉州酒写了《凉州葡萄诏》。对凉州葡萄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在中国酒文化史上也是空前的一笔。如曰:“旦设葡萄解酒,宿醒(音呈,喝醉了神志不清)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又酿以为酒,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也。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这是魏文帝对凉州酒的最高评价,也是我国除汉朝孟佗事件以外,酿造葡萄酒、种植葡萄最早文字记载。尤其是皇帝下葡萄诏,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

  到了唐代,凉州葡萄酒更是声名远扬,香飘国内外。当时凉州城里遍布酒楼饭舍,处处洋溢美酒之香。酒成为皇宫贵戚和士大夫阶层以及城乡老百姓不可缺少的消费品,关于凉州美酒的名诗、名词、名篇便由此而生。如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王维的《凉州郊外游玩》、白居易的《西凉伎》、李端的《胡腾儿》等诗篇便屡屡提到凉州美酒。尤其是在安西节度任职的大诗人岑参,他曾经来到凉州,长驻两年。他在著名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写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凉州美酒的盛况。

  中国烧酒最早产出于西夏

  著名西夏学者孙寿龄认为,凉州美酒不仅兴盛于西汉、三国及隋唐时期,尤其到了西夏时期,凉州美酒更是达到一个鼎盛期,那时候出现的烧酒,跟现在的白酒已相差无几,酿酒的技术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不久前,一幅11世纪西夏时期的酿酒蒸馏壁画被专家学者发现,壁画中有两个女子正在酿酒,一个添火,一个持钵,灶旁放置酒槽、木桶、酒壶。这一惊人的发现,充分说明,西夏时人们已经采用蒸馏技术酿造烧酒。

  1038年,西北地区建立了以党项羌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大夏国,史称西夏。而西凉府(武威)是西夏的第二大城市,也被称为辅郡。党项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酒是他们不可缺少的消费品,出征要饮酒、狩猎要饮酒、国宴要饮酒,军功赏赐、赏罚、婚宴、丧葬、盟誓、复仇、消乏、解闷等都要饮酒。西夏人不仅把酒看作是一种生活享受品,更作为一种精神鼓励品和奖赏品。《宋史·夏国传》有确切记载:“元昊每举兵,必率部长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饮酒,割肉而食,各问所见,择取其长”。在战争中打了胜仗,“取得敌人首级者,赐酒一杯,酥酪数斤。”酒除了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之外,还在发扬善武精神方面发挥着其他物品难以替代的作用。

  另外,李元昊建国以后,西凉府一直处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有耕无战,御库盈余,农牧经济有了很大的增长,酿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手工业。酒更成为沟通部族之间团结和缔结他国关系的一种纽带。西夏时,随着酿酒业的发展,酒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酒的储备也越来越多,酒不仅大量满足于自身需求,而且还向嗜酒如命的蕃部民族提供大量的饮用酒,诱其叛附。

  为了更好的发展酿酒业,西夏政府成立了专门执掌酒的酿造、销售和征收酒课的“酒务”机构——官酒局。局内编制有大监、小监、库监、出纳等工作人员,官酒局的成立,使酒的酿制、销售都由官府垄断经营,绝不允许私人酿造、销售,只允许小商小贩批整零售。官酒局一直延续到了元代,武威出土的元代酒瓶上就刻有“官酒局”三字,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即将变身为“人才市场” 山东莱州:鲜食玉米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