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变革中的基本特征
村落文化是指以自然村落的血缘关系和家庭关系为繁衍基因而产生的能够反映村落群体人文意识的一种社会文化。
村落文化与农村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是农村文化中一种较早产生且较小规模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类型。农村文化是随着农业时代的到来,随着农业生产专门化而形成的,距今约4000年,而村落群众文化从人类定居后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村落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仰韶文化)到今天至少有7000年历史了。由于中国大多数自然村落都远离都市城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较低,几千年来在中国村落中形成的封建家族血缘意识,仍像一张无形的网在村落成员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们很难对由自然村落观念向现代农村观念的转变产生兴趣。自然村落仍然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于中国农村组织形态中,少数自然村落仍保留着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只要社会物质力量的积累还不能从根本上动摇自然村落的传统实体,村落文化必然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存在下去。
在中国社会整体变革中,村落文化经历着革故鼎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村落群体表现出了强烈的新与旧的文化心理并存的矛盾状态。由此形成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即 排他性和吸收性。排他性是指,村落成员通过对外界事物影响力的排斥,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生存原则。村落文化的生存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血缘和地缘关系依然是村落文化的基本关系;村落文化中依然存在着较为密切和广泛的亲属关系网,这张网是人们确定文化生活中亲疏远近的身份证;村落家族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对村落及村落文化谋求生存、维持次序、保护家族、延续后代的功能的原则。由于家族血缘关系构成的角色和结构是维系村落文化的天然基质,以及它所包含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的顽强存在。所以村落文化就生长的地域和环境来说是分散的。但是就每个单体来说其结构又是严谨的,它形成和获得巩固的基本因素必然是自然村落家族血缘关系支配下的排他性。吸收性是指,尽管以古老的血缘关系贯通一气的村落文化是现实农村社会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元素,具有潜意识排斥现代文化的本能,但是,它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个群落,因此在“排他”的同时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外界代表新生事物的文化内容吸收到自己的本体中,使村落文化新质因素缓慢增长。体现出村落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这说明受历史规律的推动,村落文化将逐步走向消解。
最近有人撰文说,中国社会目前还有百分之六十的农民没有进入二十一世纪。读后感到很沉重,它再一次说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在于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涉及层面十分广泛,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个角度去探索,村落文化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村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即社会基层组织与社会体制的脱离,从而使社会基层呈现某种次序涣散、整合缺乏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进入现代化的速度。在历史上村落文化曾经强烈影响过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它的更新与变革也将作用于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与村落文化的走向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客观认识村落文化时,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剔除其保守的、落后的成分,保存和发扬其有价值的优秀的文化成分,促进村落文化的鼎新,在物质生活方面,村落文化应当把发展村落生产力作为根本,努力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流出来,使村落群众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在精神生活方面,村落文化应当把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及创造新生活的能力放在首位。在不断促进农村物质成果创造和精神成果创造的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发挥村落文化的积极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