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别样年俗进城来
2月28日农历正月初十,一场汇集全省活态文化精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在省城中心广场上演。七彩的土族安召舞、动感神秘的藏族螭鼓舞,马头琴下流淌出的蒙古族长调,欢快的回族宴席曲,让观众在民族风情中感受到了新鲜的年俗年趣。
“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家园”2015年春节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由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主办,省文化馆承办。展演由序《梦想》、第一篇章《守望》、第二篇章《乡愁》、第三篇章《家园》和尾声《幸福》13个节目构成。
流行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群众中的安召舞,拉开了整场展演的序《梦想》,当天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的120名群众演员,以宏大的场面,艳丽的服饰,整齐的动作,优美的舞姿,欢快的旋律,让观众感受到一次民族文化的心灵之游和土族文化独特的魅力。
在青海藏区的草原上,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世代相传,有关格萨尔王的史诗、石刻、藏戏、唐卡也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瑰宝。第一篇章《守望》中,果洛藏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局选送的藏族格萨尔说唱,艺人们用饱满的感情,高昂的曲调,演绎着英雄史诗。
流传于循化地区的螭鼓舞,是一种藏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有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和风格。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在铃铛与鼓声的相和中,让观众领略了我省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来自德吉民间歌舞团的演员们,身着艳丽的藏族服饰,展现着本民族的特色。土族纳顿节流传历史久远,以民间信仰为各村落连接的纽带,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广泛,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展演现场的艺人们身着粗衣布鞋,展现着原始生活的朴素之美。
《乡愁》篇章中,悠远的蒙古族长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同仁县江什加民间藏戏演艺团的演员,为黄南藏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展演的《诺桑王子》,讲述了仙女与藏王的爱情故事;青海平弦又称西宁赋子,流行于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农业区,乐器以三弦为主,用月琴、琵琶、扬琴、笛子等伴奏,演唱者手持筷子,一手夹瓷碟互相敲击掌握节奏;八门拳是一种武术拳种,以三国诸葛亮的“八阵图”为创拳依据,拳式舒展大方,刚劲浑厚,突出技艺,方法细腻。西宁八门拳省级传承人杨学海为观众展现了这一流传在西北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体广电局选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让观众领略了不同民族的婚庆习俗;另外,回族宴席曲、“花儿”等也让观众大饱耳福。
非遗保护,缩短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非遗文化在这个春节“活色生香”,活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