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百科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02-25 01:27分类:农业百科

 

  据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砷、镉、铅等重金属严重污染土地,许多地区良田变为“毒地”。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包括大气、水体,及其其他所有污染的绝大部分,最终都会回归土地,污染土壤,污染耕地。土地污染尽管不像雾霾等显而易见,容易引起大家广泛关注,但土地污染的严重性,是不容忽视的。

  土地污染的原因比较清晰

  一是工业“三废”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污染土壤和水源,经过农作物的吸收富集成为“受害作物”。二是许多地区过量地使用农药、化肥等以提高粮食产量,造成土壤酸化,增加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使其更易被作物吸收,加剧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三是大比例的耕地采用污水灌溉,且多数污水未经处理,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随污水灌入到土壤中并累积,导致耕地有机污染、酸碱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长期污水灌溉降低了土壤和作物生产力或质量。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达3250万亩。四是生活垃圾、畜禽排泄物及农业废弃物的无序处理。据了解?熏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因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达200万亩。此外,土壤、大气、水等各种污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污染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并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解决土地污染的努力明显不够

  一是依法治污,现行法律存在短板。在污染防治方面,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分散而不系统,缺乏耕地质量保护与污染控制的专项法律法规及耕地污染的清除与修复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二是治理修复资金短缺。我国许多地区的污染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必须进行治理干预,但由于污染耕地分布范围广、隐蔽性强,治理和修复的费用相当高昂且见效很慢。三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产量和效益的利益驱动,粮农普遍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熏环保意识薄弱,加上政府监督缺位、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规范缺失,大批已被污染的耕地仍在继续种植粮食作物。

  政府需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第一,加快生态补偿立法。将耕地生态补偿纳入2010年国务院组织起草的《生态补偿条例》草案调整范围,在该条例中增加对耕地生态补偿的基本内容及相关配套制度措施等具体规定。明确耕地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事项,并加强监督,尤其是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建立长效预警机制和有效的监测体系,对耕地污染情况及发展趋势、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监控,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修复污染损害方案,预防新“毒耕地”的出现。

  第二,建立耕地生态补偿基金。将耕地补偿基金用于预防出现新“毒地”、修复现有“毒耕地”以及救济“毒地”损害,包括补偿受害人、鼓励对耕地生态保护较好的农民等。耕地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有以下三方面:按照“污染者负担原则”,由工矿企业等污染者付费,承担污染治理和修复耕地的法定义务;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以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后盾的生产支持服务体系;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环保社团、公民个人的社会捐助。此外,还应多方吸纳社会资金,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第三,鼓励受害粮农自救与互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鼓励粮农主动地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化学投入品,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积极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实现耕地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畜禽养殖粪便农业废弃物处理无害化等,保护耕地质量,防止污染。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产品认证(认证费用从耕地生态补偿基金里支付),推动农业发展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向追求产量与质量安全并重。鼓励粮农通过与掌握环境友好技术的机构(企业)合作,利用其新型技术,对循环耕作方法进行指导等,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以改善耕地的生态状况,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则对有效提升耕地地力的粮农给予直接的补贴。

 

新一轮农网改造助力农村发展 节能炕房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