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发展循环农业将绿色防火墙筑在最前沿
养殖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养殖场污水沼气池处理后还田……为避免污染农田,新都对养殖场极为 “苛刻”——但凡不运用循环农业生产技术的,全被关闭。“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都农发局负责人表示。
以绿色循环农业技术为支撑,将质量安全防火墙筑在田间最前沿,新都初步构建起“政府负总责、区(镇)有机构、监管到村社、经费有保障、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机制,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可控制。
□熊筱伟
产地:绿色循环理念,确保产地环境安全
初春四月,蚊虫渐多。新都檀木村的芹菜地里,却看不到打药的农民。有的只是一块块诱捕害虫的“黄板板”。“基本不用化学杀虫剂,都靠绿色生态办法!”村民胡本均说,这是村里蔬菜畅销的秘诀。
秘诀背后,是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新都积极推行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面积50.12万亩,占全区农作物面积75%;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71481亩,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734296亩的91.44%。
为确保环境不受污染,2003年3月该区发布《第二批全域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禁止使用肥料公告》,2012年 更全面启动养殖污染治理,关闭禁养区养殖场、治理限养区养殖,当年就关掉658家;积极参与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落实补贴资金。
环境安全,需持续监控。该区还制定《农产品质量监管环境监测方案》,坚持对产地环境定期监测。
气清水净土肥,新都农产品生产环境因此极大改善。2009年12月,新都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2012年12月复查换证成功。
生产:全过程监管,无缝隙衔接
“4月9日,圈舍内外、人员出入通道处,喷洒强力消毒剂……”拿着《消毒记录本》,技术员刘明常一字一句,认真将当天消毒情况记录在册。这位牧 星禽业公司种鸡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工作人员说,像这样的记录本,公司共有7类。“不要小看这7类本子,能实现生产全程监管。”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新都区农 发局专家经常到养殖场随机抽查,记录不敢有一丝马虎。
牧星并非特例。新都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都签订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专门制定“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等6种制度,企业上墙公示并严格执行。
像这样的监管贯穿于该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新都建立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的监管机构,强化生产巡回检查、监测预警、执法监督和定期通报等制度落 实;对生产所需农业投入品,积极构建农资监管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农资经营诚信管理制度;将主要农资经营企业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管理范畴。去 年来,共整治农业投入品执法案件10件,违法案件立案查处结案率100%。
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该区生猪屠宰场24小时派驻官方兽医全程检疫检验,开具检疫证明,凭证上市;坚持每天派驻站监管员全程监督牛奶收购,区级监管部门每月一次对奶站监督检查,制定加强奶源管理工作方案,认真开展奶牛两病监测工作。
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可追溯系统,实现可持续监管
从田间作物变为农产品,并不意味着监管结束。“不是啥子蔬菜都能在这卖喔!”新繁镇的陈道州拉一车蔬菜进农贸市场,口气中充满骄傲——只有像他 车厢里的那样,是认证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或出具检疫证书、质检报告、准出证明等材料的农产品、畜产品,才能进场销售。
目前,该区已实行3类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农产品凭准出证明、畜产品凭检疫合格证明入市销售,确保了市场环节的安全。
为实现农产品可持续跟踪监管,该区还积极建立农产品和畜产品两个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2009年起,在生猪定点屠宰厂实行猪肉芯片绑定,绑定率 达95%以上。同时从制度入手,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期通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实施办法”等7种管理制度和办法,指导和规范全区农产品质 量安全监管工作;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快速反应机制。
规范化、制度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实现了监管不留一点“死角”。近年来,新都交出未发生一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