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标准孙政才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孙政才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09-23 00:00分类:农业标准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立足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深刻把握农业科技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

  一、充分肯定成绩,科学分析形势,深刻认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科技贡献巨大;实现新时期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最根本的还要靠科技。

  从历史作用看,农业科技贡献巨大,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农业农村经济的巨大进步,农业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种养业优良品种的培育应用,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极大增强了农业生物灾害有效应对能力;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交流,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村资源环境技术应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在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事业自身也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人才辈出。农业科研条件和装备不断改善,学科领域不断优化,科技体系不断健全,为农业科技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农业领域已建成一大批重点科技创新基地,促进了一大批优势单位、一大批优势学科、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集聚。农业科技推广实力不断增强,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1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793万人,农业技能人才190万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220万人,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从发展要求看,农业科技面临的任务艰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要求紧迫。我国农业发展资源约束日益突出,承载的任务十分艰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靠改革,靠投入,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要靠农业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要靠大的突破。一是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变化,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技术轻简化、集成化,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模式,提高标准化科学种养水平。四是促进农民增收,多渠道开辟致富门路,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创新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积极创新和推广畜牧、水产和园艺新技术,充分挖掘结构调整的增收潜力;积极创新和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提高。五是顺应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新浪潮,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从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手,加强原始创新,尽快缩短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从现实条件看,在充分肯定农业科技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不小,还有很多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甚至重复研究比较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还比较少。二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这有推广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的东西与生产脱节问题。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素质不高、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有些地方还在观望,还在等待,徘徊不前,改革与建设工作推进得还不到位。同时,农民科技素质总体还不高,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三是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弱化协作,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相互衔接不紧,影响了农业科技形成整体合力。

  二、立足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必须立足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立足产业需求、农民需要和创新实践,推进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提升农业产业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一)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

  我国农业的生产主体、生产组织形式,对科技的需求、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方式等具有鲜明的产业特点,不同于二三产业;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产业条件和体制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和服务的对象等具有显著的国情特色,不同于一些发达国家。只有充分认识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一,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决定了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坚持农业科技公益性定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最根本的、最大的潜力是要靠农业科技进步,最迫切的要求也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都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也是世贸组织规则鼓励倡导的重要的支农途径。这些因素决定了必须坚持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定位,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第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产业链条长,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周期长、上下游关联性强、成果产生难度大,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保障,加强联合与合作。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对象具有显著的生物特性,不同产品对技术要求的差异性大,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环节多、链条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因此,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经过多年多点的研究、试验,而且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必须强化支持农业科技的体制机制保障,为农业科技提供长久稳定支持;要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多项农业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形成推进农业科技的强大合力。

  第三,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紧缺,保障供给压力大,决定了必须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放在重要地位。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水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精耕细作之路,农业科技在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发展重点等方面不同于人少地多国家,必须把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作为优先目标,着力研发推广高产稳产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产出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我国农业土地经营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结构性变化,决定了必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目前我国有2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10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千家万户的农户仍是农业生产主体。无论是农业科技创新还是推广应用,都要适应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实际,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要求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对务农农民切实加强示范、加强指导、加强培训。因此,要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各生产环节的统一技术服务,加强农业技术的集成化、标准化,加大轻简化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效率。

  第五,农业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性和服务生产的多样化。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不同,对科技成果需求种类和科技服务方式要求各异,即使发展水平相同的地区,因为生产主体、生态类型差异对科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必须立足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各类主体需求,既要重视传统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改造提升和农户个性化的技术需求,又要积极发展先进技术,满足新型生产主体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需要,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进步的多元模式。

  (二)科学总结探索农业科技进步之路的新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战线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

  在自主创新方面,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已启动水稻、小麦等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0个,下设功能研究室231个,建立综合试验站970个。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一个一个地梳理各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国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2008年,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以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核心技术和优良品种为目标,开展功能基因挖掘、转基因技术攻关、新品种培育和生物安全评价技术等研究。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的导向机制,着力解决农业行业发展面临的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难题。948项目推进了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合理布局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撑。

  在推广应用方面,编制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2009-2011年)》,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技站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全国770个改革进展较快的县,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针对基层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落后、推广能力不高等问题,2008年底在全国启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类人员80余万人次。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今年在全国选建2600个1万亩以上的示范片,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充分发挥了示范片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与展示示范为目标,筹划开展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将进一步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农民培训教育方面,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全国945个县6.3万个村实施,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成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的严峻形势下,认真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再就业。同时,根据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需要,对村级防疫员开展了系统培训;围绕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需求,组织开展了农机手培训。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现培训就业率85%以上,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得到增强。根据“三农”发展新形势需要,及时调整培训重点,由过去的外出转移就业培训为主调整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为主。

  在推动科研、教育、推广结合方面,构建了“任务来源于生产,成果在生产中完成,效果受生产检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科技服务生产新机制,探索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以重大项目组织为抓手,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努力形成各类科技力量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的大联合大协作格局。今年农业部和教育部签订了协议,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加大对包括8所涉农高校在内的广大农业高校的支持,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同时,建立了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支持机制,使专家们逐渐摆脱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束缚,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氛围日益浓厚,也带动了各省市相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渠道。

  这些新的举措和实践,符合农业产业发展要求,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的成功探索,为加快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进步之路趟出了路子,打下了基础。

  (三)准确把握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的总体思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和根本目标,找准工作着力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迈上新台阶。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农业科技必须提升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不能离开产业发展谈农业科技,也不能离开农业科技谈产业发展。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转化应用研究,归根结底都要向农业生产力转化,都要为产业发展服务。只有把全力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农业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围绕产业发展搞创新、抓推广,农业科技事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发展潜力,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坚持提高“三项能力”的目标任务。一是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要围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最基本的发展要求,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和大面积均衡增产潜力,创新种养模式,提升单产水平和品质,支撑和引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二是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要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农业发展目标,切实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完善农民培训体系,丰富农民增收致富手段,使农民从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中得到实惠,全面提升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切实增强亿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提高科技对提升农业产业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发、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农业技术,提高污染物处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和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坚持突出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人才培养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源头,应用是目的,人才是关键。创新成果最终要推广应用,推广应用需要创新提供支撑,无论是创新还是应用都离不开人才,三者密不可分,不能孤立,不能脱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要在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人才培养三个环节上均取得突破,无论哪个环节落后,都可能会对科技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努力推进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衔接与协同发展,才能切实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大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效率。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坚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农业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农业科技竞争,只有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上赢得主动,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引进技术,但不能形成依赖,需要使用国外成果,但又不能受制于人,高技术产品可以购买但是核心技术买不来,技术可以引进但是创新能力引进不来。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将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和产业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坚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顺畅的农业科技体制和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进步的体制环境,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逐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

  三、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农业科技进步新局面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开创农业科技进步新局面,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多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国家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和推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二是坚持加大投入,稳定支持。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不断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研人员和优势科研团队都得到稳定支持,使基层农技站和农技员得到应有支持,使种业等农业企业也能够得到重点支持。三是坚持科学评价、正确引导。建立完善评价导向机制,将成果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作为科研项目评价的重要条件,将解决实际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科技人员评价的重要标准,推动科技与生产长效结合。四是坚持联合协作、凝聚合力。没有大联合、大协作,没有持之以恒研究,就不会有大突破、大成果。要努力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单位、学科界限,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为此,要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切实从农业科技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出发,从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出发,科学确定科研院所的性质定位,确保创新编制和科研辅助编制数量,推进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强化科技人员社会保障,稳定农业科技队伍。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并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建设。要加大力度、扩大规模、完善机制,进一步明确产业技术体系在科技创新、推广服务方面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好依托单位和部门的作用,大力强化与农技推广体系的衔接,确保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取得预期成效和持久健康发展。

  (二)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必须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同时着力,立足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着眼现代农业发展来谋划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不等不靠,不怨不悔,在干中改,在改中建,在扎扎实实的为农服务实践中赢得政府支持、农民信赖,在积极主动的农技推广工作中不断推进改革与建设。要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使所有农业科技力量都围绕产业需求协同工作,使各类农业技术成果都能从实验室到田间顺利传导,形成需求与科研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要从多个方面切实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确保职能有效履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活力;加强工作条件建设,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当前,要认真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深入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和园艺产品、养殖业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推广应用良种良法,依靠支持项目和示范行动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三)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强化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大力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继续保持科技优势,在农业高产、优质、专用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支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深入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不断提高农业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科技水平。切实强化生态友好型农业投入品研制,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不断加强农业技术装备关键部件和设备研制工艺自主创新,在农业功能拓展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产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当前,重点抓好转基因重大专项,育成一批抗逆、抗病虫、优质、高产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认真凝练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全国联合会战,合力实现重大突破。

  (四)切实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生产者等方面的广泛参与、合力推进。一是把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充分调动好。最大可能地组织和发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地开展科技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技术难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二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好。加强技术集成熟化,依托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建设好试验示范基地,使农民看得真真切切、学得明明白白。三是把农业科技示范户培养好。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切实提高科技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四是把地区农科所的作用发挥好。加大对地区所的支持,使其成为上游的科技试验田、下游的技术供给站,成为科研和推广的衔接点。五是把面向企业的技术转移工作落实好。在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在制度层面系统设计,积极推进科研单位技术成果面向企业的转移转化工作。

  (五)大力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一是抓好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中青年专家快速成长的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完善部部、部省共建农业高校的机制和模式,引导高等农业院校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二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金蓝领计划”。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三是抓好专业农民培育。不断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形式,紧扣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技能。支持各类优质培训资源进村培训和开展技术指导。四是抓好转移就业培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重点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开展培训工作,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开展面向引导性培训工作,提高进城农民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六)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始终坚持开放、合作这个大方向不动摇,以开拓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创新农业科技合作方式。从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出发,在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思路,形成合作研究、互利双赢、系统长效的合作机制,找准合作切入点,把握利益平衡点,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二是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鼓励海外专家和优秀团队以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工作任职等形式回国服务。鼓励国内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支持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到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进修。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积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切实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四是加大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通过人才培训、智力交流等方式,为欠发达国家培养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提高所需要先进技术。鼓励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做到予取有度、保护有力、合作有效、发展有序,切实维护农业安全和农民利益。 (本文系孙政才部长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花坝村秸秆制绳变废为宝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三项措施严抓农产品安全监管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