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海南示范推广槟榔干燥技术
本网讯近年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不动摇和推进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海南槟榔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也是全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全省槟榔种植面积为118.8万亩,其中13个市县在万亩以上,面积最大的万宁市种植面积多达58万亩;从事槟榔种植的农民约50万户,近230万人;鲜果产量约6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5%。在槟榔产区,农户出售鲜果总收入已达40多亿元,干制初加工增值10亿元以上。槟榔产业在海南农民收入中的贡献率高达15%。
但是,随着槟榔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产地初加工环节薄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首先是干燥技术落后。多数农户使用简易棚房、蒸煮炉、烘干炉灶、蜂窝煤炉等传统设施烘干槟榔,生产技术落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其次是加工能耗与成本高。传统设施加工槟榔80%用木材作燃料,每吨鲜果需消耗木材1.7吨,成本高达1400元,造成槟榔干果加工的实际利润率很低。第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传统土炉设计不合理,加工过程会排放大量烟尘,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在集中加工季节(每年10月到下年2月),槟榔主产市县烟尘漫天,严重时道路能见度仅1-2米,对交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也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上述问题不仅制约了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极不协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多次组织槟榔干燥大户对现有设施和加工方式进行改进,均未取得理想效果。今年,农业部农产品(4.43,-0.01,-0.23%)加工局安排示范推广项目,通过开展槟榔干燥现状调研与干燥特性工艺研究、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新型干燥设施设计、编制技术操作规程等工作,在万宁市长丰镇马坡村建设了砖砌热风烘房、轻钢板热风烘房和轻钢板热泵烘房三类烘干设施试验点,进行槟榔烘干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过比对试验,新型烘干设施与传统烘干方式比较,不仅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加工成本降低700元/吨,产品售价提高3元/公斤。试验示范工作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槟榔干燥大户的高度称赞和热烈欢迎,一致认为新设施的推广必将有力地推动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组织槟榔干燥技术的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成功探索出了一种国家主管部门引导,地方政府、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各级多方联动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的有效方式。据了解,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下,海南省农业厅和万宁市政府今年将投入1400万元财政资金,对建设新型干燥设施的农户给予补贴,以加速实现槟榔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为了加强示范效果,11月26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和海南省农业厅在万宁市举办槟榔干燥技术培训班,来自海南13个槟榔主产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槟榔干燥大户等近15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采取组织现场观摩与技术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体参观新型烘干设施及其加工产品,增强学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请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新型干燥设施的原理和操作规范;学员则积极提问并与专家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培训达到了预期目标。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海南示范推广槟榔干燥技术
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海南省农业厅王晓桥副厅长、万宁市李时军副市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张天佐局长在讲话中强调,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落后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我们为增产付出的努力,不仅严重侵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也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带来较大的压力和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讲,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我局的工作重点。举办槟榔干燥技术培训活动,目的就是让大家参观考察这些节能烘干设施,推广利用这些设施,以此带动海南地区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