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标准300多万农民受益“四在农家”

300多万农民受益“四在农家”

发布时间:2016-06-20 07:23:27分类:农业标准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历史名城贵州省遵义市,所到之处,一条条连寨连户水泥路阡陌交错,一幢幢“黔北民居”建筑风格的新房依山而建,一个个干净整洁的自然村落,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构成了全市农村美丽的新景象。

  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台,平整后的打谷场成了篮球场。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成了农民的开心事。

  自2001年余庆县开始创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来,遵义市先后在14个县市区全面展开“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四在农家”成为遵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抓手,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庭院花草吐芬芳,水泥道路进村庄。一池三改环境变,沼气一扭饭菜香。特色种养收益好,黔北民居亮堂堂。今日农村真正美,赛过都市与琼乡。”这首在遵义县农村广为传唱的山歌,唱出了农民对“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拥护。

  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告诉记者:“‘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创建原则,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广大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美好愿望转化为改造家园的现实。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不断高涨,纷纷投工投劳,捐款、捐物,修路、建房,美化家园、美化环境……”

  “四在农家”活动把“富”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广、增收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

  遵义市先后实施“六个一百”(一百万亩新造竹林、一百万亩茶叶、一百万亩商品蔬菜、一百万亩中药材、一百万口生态沼气池、一百亿元畜牧产值)工程,扶持农户发展特色经济;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厂,劳务经济异军突起,劳务开发提速增效;一业举百业兴,乡村旅游崭露头角,三次产业共生繁荣。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9元,凡是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村组,人均纯收入均在3500元以上。

  与此同时,遵义市通过开展“五通三改三建”,提升人居环境,讲文明、树新风,革陋习、治“五乱”,昔日满地满眼“脏乱差”,而今家家户户靓起来。一批古老村镇、民族村寨得到抢救保护,一批旧房改造重获荣光,一批黔北风格新居建成落地。三百里竹廊摇曳生姿,百万亩茶海云蒸霞蔚,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桫椤、银杉、野鸭、白鹭,绿意荡漾、一派生机。用农民朴实的话说是“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

  听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评身边先进人物、讲身边先进人物事迹……一场场宣讲活动、一个个美德教育培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文明素质,也成为富起来的黔北农民更好的精神追求。

  余庆县大乌江镇李香园十余个年轻媳妇,集体为公公婆婆洗脚、修剪指甲、梳头等,让老人们享受了浓浓亲情,感动着左邻右舍。白泥镇蔬菜老板高崇俊与43户菜农签订大葱合同后,因干旱,大葱不属赔偿范围,他却坚持诚信为先,按合同补偿农民6万多元,赢得菜农称赞。

  截至目前,“四在农家”已覆盖该市2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300多个村,有近75万农户、310万农民受益,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58.98%左右。
“众基金”专项救助农民工 “食品安全”成商机 餐饮企业直采有机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