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动态让农民踏踏实实“上楼”

让农民踏踏实实“上楼”

发布时间:09-30 00:14分类:农业动态
  ——山东菏泽市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砖庙镇的十三村社区,原是13个散居贫弱的自然村落,现在是设施齐全、整洁有序、风景如画、人气汇聚的新型农村社区。这里不仅有新房,还有百果园、创业园、蔬菜交易市场、“农家乐”等,5000多农民在家门口奔了小康。

  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守安介绍:“建新社区,咱有四条经验:让农民当家作主,帮助解放‘脑袋’;多渠道筹集资金,让大伙儿不用担心‘口袋’;与产业园区同建,农哥们家门口就能挣‘票子’;配套设施一次建成,老少爷们一步到位过上好‘日子’。”

  十三村社区的建设成果,是菏泽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代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菏泽市,自2011年开始推进以来,已建成新型社区372个,改善了100多万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且呈现出“搬得出、住得进,生活美、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农民“被搬迁”“被上楼”等事件,以及搬迁后生产、生活不便等问题。原本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好事,却因操作简单、急功近利等原因,而没有办好。那么,菏泽是如何在财政收入有限、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稳步推进的呢?

  “十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守安的话,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菏泽市委副书记李建华说,“‘脑袋’,是农民对社区建设的认识问题;‘口袋’,是社区建设的投入问题;‘票子’,是农民住进新社区后的收入来源问题;‘日子’,是社区建成后农民的生活质量问题。菏泽能够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取得了可喜成果,根源就在于科学稳妥地解决了这4个问题。”

  解放“脑袋”:让农民当家作主参与社区建设

  6月20日,在巨野县太平镇中心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于玉久说:“建新社区前,村里先是推选了36名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然后开大会讲解了新建社区的规划和标准,老农民们解放了思想,95%以上签字同意。建设过程中,以原村为单位,每10户推选一名村民代表,成立小组,全程负责户型选择、旧宅补偿定级、拆迁、新房选定等环节,村干部不参与,大家伙儿都服气。”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符合农民改善家乡面貌和生活居住条件的意愿,但还有农民不理解。有的农民有故居情结,难舍旧房舍和邻里情;有的对社区建设有误解,认为建社区就是‘上楼’;还有的对村领导班子不信任,怕在建设过程中‘吃了亏’。”菏泽市副市长任仲义说,“因此,建新社区,首先就是要解放农民的‘脑袋’。如何解放呢?一是保障知情权,消除疑惑;二是保障参与权和监督权,化解担心。”

  据菏泽2012年印发的《关于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要求,“社区规划、社区名称、建设标准、户型设计、拆迁复垦、资金使用等情况必须实行阳光操作,反复征求和听取农民意见,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单县县委副书记张庆国介绍说,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咱们不让村“两委”班子说了算,而是让村民代表说了算。农民参与度高了,啥事儿都能商量,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

  该县南城街道林场社区农民张守全说:“原先说是建社区,咱心里打小鼓。村里开大会,咱看了规划图和户型图,觉得真是大好事儿,心里一下子敞亮了。

  后来,俺被选为村民代表,参与为旧房子定级、监督施工……家乡就这样变了样,俺还挺有成就感呢!”

  装满“口袋”:27条渠道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郓城县赵楼镇六合苑社区于2012年6月建成,周边6个村庄的3300户农民住进了新房。镇长王桂顺介绍,六合苑社区建设共整合压煤搬迁、旧房改造等各类项目资金7.5亿元,农民依托搬迁补偿资金就能住进120-160平方米的新房。

  任仲义介绍,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归根结底是一个投入问题。如何让农民在“口袋”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能搬进新社区、住进新房子?统筹各类项目资金,整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现阶段最现实的选择。

  对此,菏泽于2012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基本要求,遵循“存量调整、增量集中,规划引导、注重效益,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强化管理、规范运行”的原则,进行资金整合。

  菏泽成立了资金整合办公室,明确了涉及27个部门的资金整合范围。要求各县区每年都要对准备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拉出可以整合的项目单子,上报到资金整合办公室。办公室根据名单,结合规划进行筛选,确保整合的涉农资金优先投放到正在建设或将要规划建设的社区。

  据统计,菏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已超100亿元,有效解决了社区建设的资金难题,缓解了农民住新房的“口袋”压力。

  能挣“票子”:“两区两化”改善农民生产条件

  一侧是宛如花园小镇的玉皇新村,一侧是秩序井然的山东玉皇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东明县武胜桥镇玉皇庙村的农民,就这样彻底改变了生产生活状态: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状态,走进了现代化的厂房,变身产业工人,住进了窗明几净的二层小楼,过上了“不比城里人差”的日子。

  今年54岁的农民袁安民说出了心里话:“原先说住新社区,咱还担心这锄头拖拉机放哪里?住楼房花费多,咱上哪儿挣这些钱?住进来咱却踏实了,土地流转了,咱到工厂上班了,每个月都见钱,咱还担心啥?!”

  菏泽市委副秘书长、农工办主任房忠宪介绍说,农民住进社区,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生活成本也提高了,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怕是难以维持。所以,“票子”从哪里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对此,菏泽的抉择是“两区同建、两化同步”,即农民生活居住社区化、农村产业发展园区化。提出把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根本支撑,同步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一步到位实现“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

  据菏泽2012年出台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按照“两区两化”的要求,新建社区同步推进种植、养殖、加工、贸易园区建设。具体来说,一是由镇街负责,结合原有村庄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现园区化发展。二要推进村企合作,采取企业参与、合作共建、直接投资、土地入股等方式,建设多类型特色园区。

  截至目前,通过旧村复垦、土地流转、村企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菏泽已经配套建设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园区150多个,10万多农民在家门口成功变身产业工人。

  过好“日子”:“六大标准”保障农民生活质量

  盛夏时节,行走在鄄城县旧城镇西周楼农村社区,崭新的二层小楼间,松柏翠绿、杨柳飘扬;平整的硬化路两侧,路灯、垃圾桶依次排列;热闹的文体广场周边,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金融服务点等在此汇聚……

  “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保障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对此,菏泽在出台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中,除规定了社区建设标准外,还一步到位明确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村风文明和民主管理六项配套标准,全力以赴提升社区配套设施水平,保障农民生活质量。”房忠宪说。

  鄄城县委副书记袁红兵对菏泽“六大标准”进行了形象概括:在建好社区房子的基础上,一次性实现大街小巷道路硬化,自来水、有线电视和宽带入户,垃圾、污水集中处理,产业园区、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农机大院、幼儿园、小学等同步建设,乡村文明水平和社区管理水平同步提高。

  目前,菏泽正在推进“社区服务配套整合提升工程”:对已经建成的社区,着力做好配套设施的后续建设及完善提升;对正在开工建设的社区,在抓好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同步配套建设水电路沟渠及学校、卫生室等设施,确保农民一步到位过上“不比城里人差”的好日子。

梧桐春季播种育苗方法 580户农村贫困家庭喜圆新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