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农业农业动态黑龙江“玉米改革”迈开三大步

黑龙江“玉米改革”迈开三大步

发布时间:02-10 00:14分类:农业动态
  开栏的话: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刚刚发布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眼下,各地都在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实践。本报今日起开设“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经验篇”专栏,报道一批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敬请关注。

  本报讯(记者赵莉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场硬仗,玉米第一大省黑龙江果断迈开“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三大步,实现了玉米面积调下来、品质效益和竞争力提上去、粮食产能巩固住、农民持续增收。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1211.7亿斤,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与产区农民利益息息相关。黑龙江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解读相关政策、广泛发动典型示范,有效引导农民积极主动调整、放心大胆调整。同时,把中央财政下达的148亿元(含省级可提取统筹补贴14.9亿元)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玉米生产者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基本收益,收到了良好的政策预期。截至2016年12月15日,全省收购粮食825亿斤,其中玉米405亿斤。

  调整种植结构首先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通过重点压减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玉米面积,黑龙江第四、第五积温带的玉米去年调减543万亩,同比减少46.8%。通过落实“旱改水、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措施,全省实现了玉米面积减少1922万亩。玉米面积调减,促进了品种结构的优化,去年全省玉米品种构成显示,加工型玉米9000万亩、青贮玉米122.6万亩、鲜食玉米46.4万亩,打破了传统籽粒玉米一统天下的格局。品种优化带来的是品质提高,通过发展绿色有机玉米种植,全省辐射带动绿色有机玉米面积近2000万亩,粮商和饲料加工企业普遍反映,全省玉米品质明显改善。

  在巩固提升优质玉米产能的同时,黑龙江注重在过腹转化和加工转化上发力,延长玉米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启动建设一批“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其中3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150个、肉牛场210个,规模以上猪场200个。引进和培育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温氏、伊利、双胞胎等大型畜产品企业纷纷在黑龙江投资布局。畜牧业对粮食的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全年可过腹转化玉米300亿斤。另一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关于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要求,鼓励原有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引导收储企业建设加工项目,多渠道扩大玉米加工转化量。全省新上一批玉米淀粉、食用酒精等精深加工项目,新增加工能力45亿斤。全省全年可精深加工玉米110亿斤。

  下一步,黑龙江将继续坚定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争取把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缩减到8000万亩以内。同时,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玉米精深加工业,推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释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能。

  点评

  黑龙江省推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政策,打赢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经验十分可贵。黑龙江的做法表明,只有坚持市场化导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品种结构,只有坚持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降低,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才能顺利稳步推进,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黑龙江省“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三大步齐头并进的做法也启示我们,推进收储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与配套措施都要到位,胸有全局,统筹推进,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陈伟

香石竹环斑病 农村要素市场在不断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