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能级 发布时间:09-12 17:54分类:农业动态 本报讯(记者李亚新)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家庭农场,每年都将其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各区县相继制订粮食家庭农场发展计划,落实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截至2016年6月,上海发展粮食家庭农场3734户,经营水稻面积49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40%以上。同时,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农场164户,水产养殖家庭农场59户,其他家庭农场40户。上海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升家庭农场的发展。 在规范引导上更加注重规模适度,稳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海在培育家庭农场中始终坚持“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的原则,特别强调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土地流转水平状况来确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兼顾公平与效率,用政策手段和认定标准加以引导,防止土地过度集中,脱离现阶段发展条件。从实践情况来看,各区县形成了各自粮食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标准,低的限定在80-150亩,高的如劳动力转移充分的松江区上限调高到300亩,新一轮签约中把下限提高到200亩。同时,按照经济作物家庭农场30-50亩、水产养殖家庭农场30-100亩,制订了相应指导标准。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土地适度规模标准,确保了现阶段家庭农场规范健康发展。 在政策扶持上更加着眼长远,真正把务农看作一种职业。上海培育家庭农场已经形成市、区县两级政策体系,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社保政策等多方面加以扶持。相比前几年主要在土地流出流入环节加大补贴,近年来更多的是扶持解决家庭农场生产的经营问题和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松江区提高了农民养老金补贴标准。2015年底上海市出台家庭农场经营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政策,浦东新区在全市标准上加大力度,放宽到对3人以内家庭农场劳动力给予约每人每年1.7万元的社保补贴。通过实施家庭农场社保政策,吸引了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使农民真正从一种身份转变成一种职业,45周岁以下家庭农场经营者占全市家庭农场总数的23.6%。 在补齐“短板”上更加注重社会化服务,加快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近年来,上海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强统一供种、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农机作业服务、粮食购销等六大体系建设,构建了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今年围绕粮食晾晒难这一小农户转化为家庭农场之后最迫切也是最现实的困难,开始全面提升粮食烘干能力,设施建设给予50%补贴,计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日烘干3万吨谷物能力建设,实现粮食收获不落地。 在创新提升上更加注重融合发展,紧密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种养结合、机农结合、粮经结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联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发展形式,家庭农场发展重点已逐步从“培育发展”向“提升发展”“融合发展”转变。松江区成立区农民合作联社,积极培育“松江大米”品牌和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组织粮食家庭农场按照标准化生产,符合品牌质量要求的,加盟使用这一品牌。浦东新区和金山区将家庭农场纳入本区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引导家庭农场发展品牌农业,实现了家庭农场经营能级的提升。 吉林临江市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充电站” 生猪喂料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