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杂交稻推广迈入标准化栽培规范轨道
袁隆平院士领衔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加大这一重大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广,3月17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区域专项在湖南长沙正式启动启动。
专项采取三系、二系法并举,形态改良、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和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和集成创新,创制超级杂交稻骨干亲本技术路线,重点培育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稻新组合,研制广适型超级杂交稻亲本繁殖和组合制种的超高产技术体系规范,创建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种三(亩)产四(亩)”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专家认为,专项启动后,将极大提升超级杂交稻在南方稻区的广泛生态适应性,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规范,促进我国水稻产业的升级和超级杂交稻的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组合方面尚有不足。早稻和晚稻组合偏少;高肥栽培条件下高产,反之产量一般;生态适应性不强等。袁隆平院士任技术总顾问、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5家单位联合攻关的专项,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根据科技部与湖南省部省会商精神立项的。项目研究重点是培育“广适型”超级杂交稻,这种水稻的基本特性是对不同的土壤、生态气候、耕作制度都有好的适应性,特别是耐(抗)异常气候条件的能力不低于区试中的对照品种。
据了解,项目组将建立安全高产制种基地20万亩,培育超级杂交稻新组合8—10个,建立25个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使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推广面积达到6000万亩,年增产稻谷36亿公斤以上,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50多亿元。